范文参考网
范文参考网 > 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 >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16篇)
范文搜索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16篇)

发布时间:2018-04-07 编辑整理:调研报告 来源:范文参考网 手机版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16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16篇)

【篇一】

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带给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样走?透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工作实际和##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总结。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到达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二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超多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三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四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范文参考网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推荐

(一)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透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职责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透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用心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职责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职责落实到人,构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职责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职责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职责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范文内容地图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校园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四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一天空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五是用心开展建立礼貌乡镇、礼貌单位、礼貌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心得体会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六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用心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推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用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带给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建立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篇二】

一、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状况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关系到我省探索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具有“一发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近年来,我省围绕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牵动和教育牵动“一基本两牵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心培育中原城市群,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突出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底全省城镇化率42.4%,比2007年提高8.热门思想汇报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6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5个百分点,成为建国以来河南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12年底全省城镇人口到达4470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1081万人,年均增加216万人。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城镇体系初步构成。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共有100万人以上的城市5个,50—100万人的城市10个,20—50万人的城市和县城14个,10—20万人的城市和县城30个,3万人以下的建制镇747个,初步构成了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城镇体系。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综合承载潜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城市道路3813.81公里,燃气用气人口411万人,供水潜力148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88?99万平方米。县城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潜力不断提高,成为我省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省按照“一个载体、范文写作三个体系”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我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三个体系”的载体,按照“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要求,以若干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到达1613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重到达或超过50%。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市、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开放招商的落脚点,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成为城镇居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动机”。

(五)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鹤壁、济源、巩义、舞钢、义马、新郑、偃师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以实际居住地登记入户的户籍政策,基本实现了“两免一补”城乡全覆盖,初步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用心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六)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近年来,我省适应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步伐,个人简历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取消了“农转非”转户指标,逐步放宽了农民进城的条件;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初步构成了养老、失业、医疗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启动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对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进行了清理,建立了促进农民进城落户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

二、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和座谈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前我省在推进新型城

镇化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局部的和发展中的问题,但也有共性的、普遍的和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全局性的大课题、新课题,在调研和座谈交流中,部分干部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动力、路径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对城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把握还不够准确。个性是一些地方由于对城镇体系、工作总结形态布局、功能定位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城市规划布局缺乏相应的宏观引导,造成城市建设无序,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个别地方在必须程度上存在发展战略和思路摇摆不定、工作反复折腾的状况。

(二)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发展实力不够强。目前,我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2012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虽到达了42.4%,但与全国52.6%的比率相比,仍落后近10个百分点。中小城市、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和人口集聚潜力不强,城镇之间缺乏协调统筹的状况。全省县城、县级市平均规模仅为15万人左右。县城以下建制镇平均0.88万人,规模过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普遍不足,难以发挥服务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功能。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城市综合承载潜力有待提升。目前我省超多进城务工农民、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虽然常住在城镇地区,但这部分人大多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存在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现象。以郑州市二七区城中村孙八砦为例,该村占地878亩,户籍人口1645户、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5028人,而居住该村的流动人口就达13万余人。我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与部分省份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必须的差距。城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不足,配套建设不够及时,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中小学超大班、医院加床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住房供给不足,保障性住房保障面不高。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河南省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人口约为300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约达16%,尚有50%的城市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达不到小康标准。

(四)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户籍等方面改革也需要加快推进。当前,农村和小城镇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在某些方面不仅仅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个别地方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不均衡,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没有均衡配置和平等交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城乡间差距较大,导致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在必须程度上强化了城乡二元化格局,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群众土地产权制度和征收征用制度对农村和农民不公道,土地红利分配的理论和政策需要探索。农村群众建设用地在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宅基地和群众建设用地无法跨区域流动,闲置浪费。农民进城后在城市和农村“两头占地”现象必须程度地存在,导致城乡建设用地出现“双增长”,个别地方还出现农田抛荒的现象。此外,青壮年农民超多外出打工造成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目前农村主要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三留人员”为主,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质量。

(五)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尚显不足。目前,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缺乏顶层设计,部门、地区的局部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系统性和权威性不足,推进城镇化的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政策配套和实践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土地制度改革进展较慢,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尚未建立,征地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城镇公用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突破。城镇公用设施建设需要超多资金,单纯依靠财政和银行贷款难以为继。行政区划调整滞后,区域之间规划协调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缺乏规划协调,造成城市之间功能相近、产业相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出现。

三、几点推荐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城镇化也进入了提质提速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出发,进一步明确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举措,使城镇化发展更加贴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加贴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贴合河南的省情,确保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现结合调研状况,提出如下推荐:

(一)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业走向现代化,让农村与城市化同行。因此,务必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削弱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代价来发展城镇化;要严防“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要尊循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系统的内生运行规律,既要顺势而为,又要用心稳妥,不能超越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拔苗助长;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更多依靠市场手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行政命令和过度干预;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选取适合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模式。

(二)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既要做好物的规划,更要做好人的规划,要把农村人口转移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个性是产业规划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人口转移规划、就业培训规划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等。在建设规划中,要调整完善市、镇设立标准,把常住人口作为设市建镇的主要依据并配置相应的公共资源及管理服务;明确城市规模界限,防止大城市无序扩张。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评估体系,重点关注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农业现代化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避免片面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等指标,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把更多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上。

(三)进一步用改革创新手段破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更多依靠市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尽快解决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平等社会福利待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同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确保土地增值收益主要归农民所有。加快农村群众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支持农民承包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城镇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政府与企业和个人的分担比例和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流向“三农”,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进一步研究并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荐把新型农村社区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思考。在县(市)城周边、产业聚集区、群众经济发展比较好、领导班子强的地方,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在其他地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把生产方式转变作为生活方式转变的前提,以产业发展带动社区建设。对于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区,透过迁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按照产业、土地、新型农村社区和各项公共服务规划“四规合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社区布局和规模,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准。对于目前已经开展试点的地区,推荐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农民尽快入住,防止出现新村入住不了、旧村拆除不掉的状况。对于其他尚未开展试点的地方,推荐更加注重发挥小城镇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作用,降低建设成本,促进集中居住农民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农区,推荐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量力而行,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五)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给资金保障。二是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区、县城、乡镇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增加可统筹财力所占的比重,完善小城镇功能,提升小城镇品位。三是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社区校园建设、基层文化机构建设、医疗卫生设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六)进一步强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法规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到很多体制机制的改变。从目前状况看,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还相对滞后。比如,城市国有土地和农村群众土地在权益、流转等方面存在较大政策差异,农村群众土地的权益受到较多限制。省人大作为省级权力机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透过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规范性文件审查等监督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解决制约新型城镇化过程的主要问题;要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尽早将《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尽早启动《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条例》、《河南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立法起草工作,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有关“先行先试”的规定,尽早立项《河南省群众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和群众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单项的、涉及全局性的问题,要及时作出相关的决定或决议,为这些工作带给法制基础,确保新型城镇化合法合规推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篇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带给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样走结合工作实际,透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xx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到达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超多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推荐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职责

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职责落实到人,构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职责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职责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职责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透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职责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透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用心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一天空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校园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用心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用心开展建立礼貌乡镇、礼貌单位、礼貌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86.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推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用心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带给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建立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篇四】

城市化建设调研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之处,我们并未被南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而无时不为那里涌动的城市化大潮所感奋。无论在江苏省的南京、无锡、昆山,还是在浙江省的杭州、温州、台州以及湖北省的襄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做大、做强、做美,一些县城和重点镇正在竞相崛起,群星拱月般的城市化体系初露端倪;听到的是他们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宏伟的奋斗目标;感受到的是他们强烈的城市化意识以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充满的信心,并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显著的成效宏伟的目标

我们这次考察的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目前,他们又都借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热潮,确立了宏伟的奋斗目标。

——中心城市正在做大。考察期间,每当我们走进一座中心城市,登高鸟瞰城市发展的全貌,眼前的情景总是令人由衷地感叹:蓝天白云下,绿树碧水间,一幢幢透着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展风姿;一条条宽阔繁华的街道正在向外延伸;一片片新区、开发区呈组团式拉大着城市的框架。杭州作为省会大都市,凭借着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名城效应,开发经营城市的气魄大,动作也大,正在构成“一个主城、两个副城,六个旅游区”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建成面积已达150平方公里。苏州地处长江三角州中心,是与杭州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该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用心探索出一条保护古城风貌与适应时代要求相兼容的城市建设路子,目前已构建了“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即在古城以西沿运河两岸规划建设了52平方公里的新区,在古城以东开发建设了苏州工业园区,市区建成面积达82平方公里。位于浙江沿海中部的台州,抓住1994年撤地建市的难得机遇,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努力,便在城市建设上脱颖而出,市区建成面积已由原先的22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目前已构筑了以市府大道、中心大道为主干的交通网络;建成了市府大楼、高教园区、开元小区、中心医院等办公、教学、医疗、商住楼群;完成了电信枢

纽中心、创业中心、安居二期小区等10多个重点工程。尤其是新建成的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以其新颖的设计、合理的布局、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台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城镇迅速崛起。考察中我们发现,所到之处的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先声夺人,成绩斐然。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苏州市的昆山、台州市的泽国镇和襄樊市的太平店镇。昆山东邻上海,西连苏州,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利的区位优势,使得昆山在上海浦东开发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带来的机遇面前如鱼得水,主动理解两地的强力辐射,将世界500强大企业中的27家吸引到自己的开发区投资办厂,不仅仅带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构成,而且将城镇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此刻的昆山,东有4.8平方公里经过匠心改造的老城,西有30平方公里精品建筑荟萃的新区,新老城区珠联壁合,现代气息与古典风韵相互交融,构成了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也展示出这座城市广阔的发展前景。难怪那里的决策者们把昆山长远的奋斗目标定位在现代化大城市上来。台州市的泽国镇位于温岭市的北大门,是台州市首批确定重点建设的1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近年来城镇建设崭露头角者。走进泽国镇,我们看到那宽阔整洁的街道,那矗立的泽国大厦、环天大厦、医院大楼、五洲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颇具现代城镇气魄。还有那分布于镇内的鞋业商城、五金

轴承调剂中心、机床交易中心等25个专业贸易市场,以及那座落在镇周围的大小工业企业,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和勃勃生机。该镇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城镇化率到达78%。襄樊市虽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在城镇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沿海一些地方逊色多少。该市目前已拥有小城镇310个,建成区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先后有117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占农村总人口的28%。自1998年,该市每年还从市财政拨出400万元重点扶持2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其中就有我们所考察的太平店镇。这个濒临汉水的古镇,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逐步构成了一河、四区、五中心的开发建设格局。“一河”,就是在汉水的大沙洲上开发大型游乐场所;“四区”,就是老城居住区、镇东部新居住区、化纤东路新工业区、铁路以东湖北化纤总公司区;“五中心”,就是行政管理中心,主商业中心,副商业中心,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和城市游乐中心。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建成面积达4.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6万人,城镇化率达68%。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这些地方的城市化体系已具皱形。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考察中我们注意到,不管是中心城市还是小城镇,他们并非一味地拉大城市框架,盲目地扩展城镇规模,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完善城市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南京作为特大型省会城市,自1990年以来,应对保护改造古城和开发建设新区的双重任务,仍不惜投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相继建成了机场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等70多条道路,构成了由城市向周边辐射的公路网络;构筑了“经五纬八”城市道路主干骨架,市内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先后完成了电网建设工程、饮用水源改造工程和50万立方米油制气工程,城市供电、供水状况明显好转,供气问题基本解决,气化率到达96%以上。还全面开通了卫星通讯地球站和2.5G信息高速公路内环线、智能网、综合业务数字网,电话普及率达50%,电话用户结构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襄樊市的太平店镇,基本做到了设备完备,功能齐全。目前已到达镇内主干道铺装率100%,通电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5%,燃气普及率70%,污水处理率92%。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我们所考察的城市,大多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这既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甜头,也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苦头。所以,近几年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走可持发展道路方面普遍构成了共识。苏州为实现“水更清、地更绿、天更篮、城更美”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太湖沿岸的278家企业进行重点治理,1998年基本做到了废水达标排放,使太湖逐步恢复到二级或三级水质。1999年投资12亿元开始对古城河道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河水变清、变活。而且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建起了河道、街道林带和公共绿地,使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85年的15.7%提高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从1.5平方米扩展到5.1平方米。杭州为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洁起来”,改变“秀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投资65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生态工程,对西湖、运河和市内10多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对环城西路等35条道路进行了绿化、彩化、序化。自1998年起,杭州每年扩绿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到达544万平方米。如今的苏杭二州,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展示出“人间天堂”的诱人风采。

—产业集聚势头强劲。考察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城市外延的扩张和内涵的提升,产业集聚势头十分强劲。苏州依托东园西区,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已有4587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外资企业914家,国内企业3673家;合同利用外资106.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23亿美元。襄樊市的太平店镇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乡镇企业集聚的一片热土。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49家,其中围绕城镇建厂的就达304家,构成了一个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铸造、化工印刷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园区,年产值达29.7亿元。工业园区的兴起,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镇注册登记的个体私营户已达3500多家,年产值6.5亿元,从业人员突破1.8万人,并涌现出了一批资产超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民营大户。

——发展目标宏伟远大。考察中我们感觉到,这些城市的决策者们无不志存高远,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蓝图绘制得十分宏伟,战略目标十分远大。以无锡为例,该市此刻的建成区面积为9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1.7万人。规划到2008年,城区建成面积到达1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到达150万人,城市化水平到达60%;到2010年,城区建成面积到达1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到达185万人,城市化水平到达65%,力争成为全国的重点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该市还根据“用心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总体思路,规划到2010年,构建起“一个主城(无锡)、两个副城(江阴、宜兴)、十五个重点中心镇”的城市化空间框架,构成以特大城市为主体、中等城市为辅翼、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梯度组合、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群体呼应、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杭州、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的战略定位更是卓尔不群。杭州市提出,到2010年,逐步建成1个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7个5—10万人口的重点镇,10个3—5万人口的中心镇,100个3万人以下的一般镇。南京市提出要将6516平方公里的城乡面积全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以主城为核心,以长江

两岸束状交通走廊为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以主城向南的交通干线为次发展轴,构成主城——都市圈——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总体格局。

得力的措施配套的政策

我们考察的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了一些配套政策。

1、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他们都把城市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还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机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尊重规律,适度超前”的指导原则,对规划的具体资料,大到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布局,小到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某些部位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聘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之上,甚至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规划编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规划一经制定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就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准在实施中随意更改,以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杭州市实行用法定图则确定城市控制性详规的制度,明确了市和区、县及各级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的权力和义务,建立了依法监督机制和行政、法律职责追究机制,保障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大多城市都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这方面,台州和温州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加快城市建设的做法颇具创意,效果也很好。以台州为例,该市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指导下,大胆突破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以土地有偿出让和房地产经营为手段,用心筹集建设资金。同时,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变为经营开发型推向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制定使用价格,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潜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台州撤地设市仅四年时间,正是依靠以项目带开发,以路带房,以房修路,滚动发展,将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33平方公里。

3、坚持建管并重,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南京、杭州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建立制度,健全法规,逐步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质量的建设。首先是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设置综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建筑有形市场,着力提高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建筑工程交付合格率和质量优良率。其三是强化社区服务,建立以物业管理为核心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构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其四是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市,保证人民代表在城市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监督权,并严格落实城市管理职责制。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概括所考察城市的做法,集中体此刻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市、县政府在同一个市区的,原则上应撤县设区,并合理确定市辖区范围;县级市城区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周边相连的有关乡镇并入,对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发展规划权适当集中在市县,确保城市网络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逐步放宽条件,为其办理城市户口;鼓励引进人才、投资移民和进城购房,允许其本人及配偶、子女申请办理城市户口;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后仍可保留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可有偿转让,也可折股享受相应的权益,并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以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为重点,建立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取周边和外地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外企业新上的技改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则上集中到园区内兴建。并采取环保执法

、用地控制等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引导其向城镇集中。同时,要求大中城市大力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潜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落户;用心建立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人员带给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鼓励发展城市商贸、旅游、金融、教育、信息及各类社会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四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构成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群众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促使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转换到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并允许乡镇企业在保证将原厂房用地退建还耕的前提下,易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设使用存量土地者,可优惠收取规费。

宝贵的经验有益的启示

这次南方之行,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考察归来,经过一番回味思考,觉得他们在城市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至少能够从中得到以下有益启示。

加快城市化建设,务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城市化意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性潮流。同时,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职责感,而且还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化大城市的观念、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观念。苏浙一带的城市化建设之所以起步早,发展快,从根本上讲,正是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形的是城建,无形的是观念,观念的更新会给城市化建设注入巨大的推动力。

加快城市化建设,务必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地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只有舞好规划这个龙头,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否则,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谨慎从事。无论是编制城市体系的总体规划,还是编制每个城镇的建设规划,都务必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决策机制,注重规划的系统性、超前性。同时还要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城市化建设,务必注重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礼貌程度的象征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形象的塑造,既不能单纯地追求高楼大厦、高架路和立交桥,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套,贪大求洋。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确定贴合城市个性特点的建设发展方向,着力在构筑建筑精品,培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古迹和美化环境上下功夫,构成融现代礼貌、古代礼貌、生态礼貌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加快城市化建设,务必用心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开发城市的新路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城市体制个性是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济基础是保障,资金是最根本的支撑。应对城市建设的巨额投入,仅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务必不断拓宽思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构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以推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加快城市化建设,务必敞开城门,创造条件,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城市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城市建设,还包括人口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则是城市化的核心资料。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走入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误区。所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务必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增强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对诸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产业政策等实行全面改革,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加快城市化建设,务必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城市化建设这一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系统性强。要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务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构成强大的合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带给保障。

【篇五】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城镇化反映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我县原是一个农业县市,透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化经营城市意识,人均gdp到达了1905美元,城镇化率超过了32%,从一般规律上说,已经具备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中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逐步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转型。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工业化能够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反过来能够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推进有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城镇化不能离开工业化,同样,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只有把作为经济过程的工业化与作为社会过程的城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城镇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相对集聚和滚动扩张,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离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必定失去经济的支撑,进而导致城市自我发展潜力的缺失和城镇化进程的迟滞。

3、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个性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形态等方面的转换。因此,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促共进的,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城镇化的支持与响应。城市日益提高的综合承载潜力为工业经济发展带给了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其支撑作用和集聚效应,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层次也高。

4、经济的现代化务必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透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工业化刚刚到达工业化中期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从某种好处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的竞争。对于我县这样一个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艰苦的县份来说,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建设“和谐xx”,实现xxxxx目标的必然选取

建设和谐xx,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之义就是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着眼“十一五”发展,xx县xx次党代会在全面分析县情基础上确定了“xx”的宏伟目标,五年内,实现投资、消费、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四个翻番,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位至少前移1位。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到达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达3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到达1.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达1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3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6500元以上。“xxx”贴合xx县情,贴合xxx万人民的期盼,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只有在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才是根本出路。务必坚持以战略思维来谋划,举全县之力来投入,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推进,探索一条贴合xx实际、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1、科学准确定位,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xx县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当前还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现代经济转型的阶段,及早做好科学的建设规划、选准定位,能够避免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进程。xx县提出的“翻番升位”的宏伟目标是对xx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贴合瓜州实际,既体现目标、决心和气魄,又体现科学性、务实性。从目前xx县的状况来看,一产农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很小,三产还处于起步破题的阶段,无论是从长远的战略思考还是现实的选取,都只能而且务必靠发展工业、走工业强县之路。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全面建设和谐瓜州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要实现城镇化、城市带动农村,就会力不从心。据测算,若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到达35%,县财政收入将会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到达2.5亿元。由此,足以证明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园区投入,构筑工业化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务必选准切入点。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筑载体上项目,依托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的发展思路,既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贴合瓜州县情的切入点。xx县目前已建起

xx、xx两大工业园区,构成了以两大工业园区为两极,风电产业带为联接的“哑铃”状工业格局,累计入驻企业73户,构成了20万风力发电、300套风机塔筒加工、7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铁球团和20万吨生铁冶炼、10万吨铅冶炼的生产潜力,但总体上来说,xxx县两大工业园区还算是初具雏形,处在局部区域能基本满足项目入驻最基本的条件,处在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配套提升、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的建设期,对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支撑力还显得远远不够。当前和今后几年,瓜州县要实现“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项目是核心,工业是重点。要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园区是基础,环境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园区优则项目兴、项目兴则工业强、工业强则财力盛”的思想,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建园思路,规划完善风电产业园区,快速提升xx、xx两大工业园区,石材园、冶炼园、硅产业园三个园中园的软硬环境,紧紧围绕“园区规划科学严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特色初步显现、县域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各项服务快捷高效”的园区发展目标,努力把两大园区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县要素聚集的高地、项目生成的载体和县域经济的

重要支撑。

3、培育壮大支柱,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缺乏支柱企业,工业产品竞争力就会弱,发展后劲就会不足。作为地处内陆的xx县,要立足资源优势,优化要素聚集,壮大“三大”工业发展体系。一是能源工业。根据今年透过审查的《xxx风电基地规划报告》,到2015年,xx市风电装机总容量将到达1271万千瓦,其中:xx县装机容量62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我县风电场总装机规模到达385万千瓦,其中新增装机规模365万千瓦。二是矿产品加工业。加快非金属矿产品开发力度,抓好5万吨电铅冶炼、20万吨精密铸造、3万吨粗铜冶炼、玉石板材、花岗石板材、工业硅加工项目。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和发展在棉花、蜜瓜、葡萄、番茄、酒花、甘草、枸杞、蔬菜、粮食、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方面具有必须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用心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抓好“改造提升、新建提升、淘汰提升、延长提升”等四大提升工程,促进县域工业经济迈上新型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4、加大招商引资,实现县域工业化的借力发展。xx县近几年的项目建设中,招商引资项目逐年上升,作用凸现。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积累是有限的,招商引资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要透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引强入瓜、引强做大”战略,切实引进一批能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透过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实现借鸡生蛋、借力发展。要用心策划召开闽浙客商、鲁晋客商投资峰会,重点围绕五大引强目标,开展五大招商活动。一是围绕丰富的石材资源,招引石材加工、雕刻工艺先进的强势企业落户瓜州,推进玉石山、石盆沟等非金属矿山的整体深度开发,构成年加工20万平方米玉石、花岗石板材生产潜力;二是立足现有的风电规模和今后的风电规划,加大向国家省市发改部门的争取力度,强化与华能、中广核、中电投、洁源、酒钢等知名企业的衔接,在稳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的同时,用心招引企业筹建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等风电配套产业;三是围绕做深生铁冶炼和铸造产业,招引客商建设规模以上生铁冶炼和精密铸造等金属冶炼企业;四是坚持内培与外引

并举,用心发展蜜瓜、葡萄、加工型番茄、甘草、酒花、枸杞、蔬菜、畜禽养殖等新兴高效产业,引进酿酒葡萄榨汁、甘草深加工、酒花浸膏生产、蜜瓜储运保鲜、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等具有必须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落户我县,带动产业发展;五是扩大招商的深度和广度,用心赶赴港澳台、韩国、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地,开展慈善募捐活动。

5、强化基础配套,不断提升城镇集聚服务功能。城市经济实力越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对财富的集聚潜力就越高,经济发展的成本也就越低。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轮子。xx的城镇化务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县域经济工业化为着力点,立足培育区域经济中心,按照东延、南伸、西扩的思路,不断完善县城、xx新区绿化、供排水、电力、通讯、广电、道路、供暖等专业性建设规划。加大县城破旧道路和房屋的改造力度,着力实施县城靓丽工程、商业门点门楣广告改造、县城平房区路灯架设、公交车停靠点建设、垃圾箱配套、休闲座椅安装、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公园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潜力。加快xxx等四大集镇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区的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透过改善基础设施、扩大招商引资、发展配套产业、美化生活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聚集,构成县域经济增长,力争到2010年,有5000左右的劳动力流向城区就业,带动全县gdp、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

6、以工促农,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工业的发展能够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xx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的绝大多数,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就务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要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鼓励、扶持新建龙头企业、能够依托的外地龙头企业、本县现有龙头企业、专业(综合)批发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带给全方位的政策和资金保障,透过项目支撑、招商引资、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支持已建成的禾麟棉仁蛋白、龙兴畜牧、神州棉纺、西域阳光、惠安牛羊屠宰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尽快达产达标,用心引进蜜瓜营销、酿酒葡萄榨汁、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甘草深加工企业,提升改造现有的啤酒花加工企业。透过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尽快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每

一项农业重点产业都有能够联结的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户用心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构成企业、农户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处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服从宏观调控与抢抓机遇发展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变化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在同样的宏观形势面前,有的地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争先进位了;有的地方消极等待,无所适从,就落伍掉队了。而且,近几年我们国家宏观调控,显著特点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其中“保”就突出了向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我们要紧紧抓住十七大国家再次进行宏观调控机遇,顺势而为,创新破难,努力克服资源环境约束下难以发展的思维定势,克服矛盾交织中难有作为的思维惰性,在转型、调整、提升中加快发展。具体到我县来说,一是要抓住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立足现有的风电规模和今后的风电规划,进一步加大风电项目,并极招引企业筹建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等风电配套产业,拉长风电产业链条;二是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推进番茄酱加工、棉秆造纸、棉纺、羊肠衣加工、蜜瓜保鲜贮运等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抓好“四改”:以提高产业效能为目标推进铁球团烧结炉炉改工程、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矿山采选企业水改工

程、立足实现节能减排强制目标推行冶炼行业的废改工程和着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行建筑建材领域的墙改工程。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当前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基础,长远发展是当前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从本县实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我们既要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要不断夯实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既要用心应对十七大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切实抓好适应性调整,妥善处理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又要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谋求长期稳固的发展。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思路,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强化中心城镇建设,扩大建制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休闲娱乐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努力打造酒嘉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等城市。要以瓜州、柳园两个工业园区为依托,致力于不断改善县城和柳园镇区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建设具有经济和消费两方面辐射力的中心城镇,逐步培育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搞好三道沟、南岔、锁阳城的镇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功能完备、经济发达、文化活跃、生活便捷的新集镇,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和加工制造业平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民营企业向城镇聚

集、农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过渡。

三是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集约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传统陈旧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在我县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构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有人认为,凡是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地区,工业都相对发达,我们目前工业化程度还很低,换句话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还发展的不够。还有的人认为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立节能减排基础设施,需要超多资金投入。要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潜力的发挥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务必走出上述认识的“两大误区”,正确处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透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使其逐步到达节能减排目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逐步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靠度,透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从节能降耗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得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齐来,统筹推进,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是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关系。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城市化建设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辐射和带动,推进城市化进程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务必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搞好城乡产业衔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三化互动”,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蓄后劲。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工业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基础,把城镇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关键,把产业集聚、城镇建设作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推进。

五是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统筹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了发展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处理不好。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央又适时提出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这是对发展问题更完整和全面的表述,是发展目标既好又快的两个方面。但统筹发展不等于不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不等于平衡发展。统筹发展的基础在于加快发展,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统筹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保障和财政支撑。现阶段对我们瓜州来讲,务必加快经济发展,打牢实力基础、物质基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同时,抓好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牢稳定之基、执政之基,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六是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我们提出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目的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重点突破是我们一贯强调和坚持的工作方法,与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在现阶段,我们要实现统筹和谐发展,务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统筹发展中要有重点突破的方法,在重点突破中要有统筹全局的意识,既要善于弹好“钢琴”,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工业化、城镇化等事关全局的重要环节,用足用好既有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就当前来讲,重点是要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篇六】

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既要思考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又要顾及她的自然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她的城市文化特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与杭州零距离,交通便利,杭宁、申嘉湖杭高速已经运行,杭宁高铁即将建成,杭州二绕正在规划,这赋予了德清明显的区位优势。但这是优势,也存危机。因为快速道路的建立,把所有地方的距离拉近,区位优势被更多的地方分享。德清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既有已经开发的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又有许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如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赵孟頫、德清俞氏等,可见,德清具有生态、人文、休闲、宜居的城市特色。

关照德清历史,曾与上海有过发展蜜月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达贵与商人纷纷筑居莫干山,给莫干山带来了一派繁荣;在近代至抗战时期,新市古镇与上海经济往来密切,蚕丝、羊毛经销上海,远销海外,同时,新市成为附近区域上海工业产品的集散地,经济持续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德清模式也是依托上海,与上海的科研所、高校产学研联合,成为德清发展的动力。所以,德清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好处深远。但我们给德清城市定位的时候,是否就应有更开阔的视野,在我们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一员的同时,更多的注视上海,定位如何依托上海发展。因为,德清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接轨上海有实质的突破,就会带来经济飞跃。

对于德清城市的定位,期望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各种研讨,既要听取外地专家的声音,又要吸取本地人士的见解,全方位审视德清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给德清一个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定位。

【篇七】

加快城乡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是贯彻科学发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明显加快,被誉为全省传统农区推进城镇化的范本。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礼貌县城、省级园林城市。近期,我们深入到平舆县调研,透过实地调查,开展座谈交流,对平舆县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感触颇多,现将调研状况报告如下:

一、平舆县城和特色城镇建设基本状况

平舆县初步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网络体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确定县城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以总规为纲领,深化各项专业规划。今年分别启动了道路、路灯等13项专项规划;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主线,提高规划的覆盖率。今年科学编制县永乐大道、解放街等9项控制性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旧城城市形象,今年加大力度,加快旧城改造,城中村、棚户区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用心编制了围合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及挚地大道等专业规划,完成了16个乡镇总体规划、51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构成一主三辅,13

个基本点的中心城区为核心,16个乡镇围成环状布局的县域发展格局。东和店、西洋店、射桥等特色城镇的农副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商贸服务业特色鲜明,发展迅速,另外,成立古槐等3个街道办事处,万金店等6个乡实现撤乡建镇。出台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就业政策,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为膨胀城镇规模带给了有力支撑。

(二)城镇承载力逐步增强。几年来,城市建设投入逐年递增,城市建设项目到达235个,县城区已构成十二纵十三横的道路网络,治理改造背街小巷,硬化道路59条,整修了县城区5个出入口,新建改造舆新、陈蕃、永乐等大型专业市场和古槐商业步行街,同时加强供排水、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各乡镇重点建设了一条高标准主干道、一个汽车站、一个乡镇集贸市场、一个小游园、一个垃圾场,街道安装了路灯,小城镇绿化面积从无到有,道路铺建面积迅速增加,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和通公路,西洋店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三)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先后实施了28个旧城改造工程和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居民住房24.38万平方米,拆迁工厂(企业)厂房42万平方米,先后建成安置楼39幢、12.2万平方米。加快县城新区建设,实施23家行政事业单位搬迁;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及投资1.3亿元的

县文化艺术中心均投入使用。建设了平舆二中分校、六中和第二实验小学,建设了县医院外科病房大楼、清河卫生院。

(四)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建成了怡馨园、民心苑、陈蕃公园、太任公园、奚仲公园等9个公园和32个小游园。绿化覆盖率达41.2%,绿地率36.8%,人均公共绿地9.2平方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动工建设的3万平方米、600套廉租房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2011年动工建设的2.4万平方米、400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全部竣工,正在组织竣工验收;今年新建的6万平方米、1200套廉租房已开工建设;先后吸引民间资金24亿多元,投资建设16处住宅小区和安居工程项目,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保证了房产对群众的低价足额供应;射桥镇单老等五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东皇徐寨等9个市县级示范村即将开工建设。

(五)产城互动实现双赢。坚持产业互动的原则,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我县在全省县级较早地建设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目前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

6.55平方公里,入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个,初步构成了皮革皮具、医药及医疗器械两大支柱产业,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农民进城的就业基地。同时在县城大力发展文化、餐饮住宿、物流、商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呈现出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各乡镇建设了集贸市场,

发展集市贸易,推动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全县小城镇现有各类企业9541家,从业人员到达8.2万人,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如东和店镇的皮毛专业市场,东皇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带动和辐射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城镇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了周五义务劳动、门前五包、双月点评等制度,严管重罚,标本兼治。落实城市规划监管职责,严厉打击土地私买私卖、非法占地、乱搭乱建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添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果皮箱等卫生设施,做到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乡镇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建设还不规范。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方面在老城区表现比较明显,同时由于部分居民城市化意识淡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时有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

(二)城镇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量大,虽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又采取了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但从总体上看,筹资渠道还不宽、办法还不活,资金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三)城镇投资环境欠佳。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土地、税收、投资、户籍、就

业、入学等政策不配套,城镇投资的软硬环境有待改善。在此影响下,城镇的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差,对投资吸引力不足。

(四)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一方面,随着县城区面积的扩大,居住人口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珍贵,见缝插房,拿出来搞绿化的土地少,绿意不浓,整体环境不优。

(五)城镇建设档次有待提升。由于我县城镇建设的规划起步晚,城市规划没有充分重视特色设计,构成建筑风格单一,品位不高,缺乏文化品味和现代气息,千房一面,开发建设档次不高,许多地段仍以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

三、下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主要措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总体规划第四次修编,充分拓展城市空间,向西产业集聚区扩容并覆盖郭楼镇区域,向东延伸1.5公里至综合贸易市场,向南至高速公路,向北再扩1公里左右。同时,按照省市部署,抓紧做好中心商务区发展规划研编工作。坚持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城市新区三区融合发展思路,对3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区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定位,谋划建设若干特色商业街、城市综合体,力求突出产业特色、环境氛围特色、管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7月底,完成中心商务区发展规划,8月底以前,完成空间布局和控制性建设详规,确保如期完成规划建设的阶段任务。另外,结合全

县“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谋划,实现发展规划与项目引进无缝衔接,对入驻中心商务区的项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严格筛选,力求建亮点、出精品、上档次,推动城镇高品位发展。力争2020年县城区面积到达40平方公里,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到达28万人,城镇化率到达42%,2020年城镇人口到达万人,城镇化率到达%。

(二)用心发展房地产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拓展和搞活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改善房地产开发结构,有序开发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商品房,鼓励在新区建一批高层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建立多种保障形式有机结合的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居住要求,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并重,合理。布局房地产项目,做好土地收储、供应工作,做到整体规划、规模开发、有序投放。进一步带动农民进城步伐,着力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落实好进城农民购房补贴优惠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聚集。

(三)加快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将突出抓好年初确定的30个城建重点项目。加快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乐山商场平舆商厦等6个商贸流通项目,投资1.5亿元的天地佳苑四星级酒店项目,华鼎城市广场等5个分别投资2亿元以上的商业综合体项目,2个分别投资20亿元的

金诚农贸综合市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华鼎天下城、恒宇现代城等新上房地产项目建设;抓好投资6000万元的平舆一中、投资1亿元的平舆八中、外国语中学、投资1.5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楼、投资9000万元的县中医院改扩建项目、投资1.6亿元的龙祥爱心护理院等一批重点公共服务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成为周边农村带给生产生活服务的社区中心。完成乡镇详规修编、控制性规划及周边地区规划。大力发展重点城镇,坚持特色立镇、产业立镇,以东和店、西洋店、射桥镇为重点,带动其他乡镇发展,构成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小城镇体系。用心发展一般城镇,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着力加强道路、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的潜力。预计2015年特色城镇数量到达个,规模平方公里,人口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到2020年特色城镇数量到达个。

(五)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政策引导,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成152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启动建设25个新型农村社区,重点推进古槐街道南陈、东皇街道徐寨、清河街道王栋桥、射桥中心镇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阳城、郭楼要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分别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用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1-2个省级生态乡镇。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推荐

(一)创新城镇规划理念。努力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城镇规划要树立紧凑、复合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各种规划相互衔接,充分体现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三次产业复合,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强化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透过财政资金引导,广开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强化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优先保障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搞好土地综合利用,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二)明确城镇定位。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进得来,往得下,有工做,留得住。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时,要根据各地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等各方面的比较优势,明确各自城镇的功能定位,逐步构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以及不同类型的城镇布局。如定位发展工业类型、商贸流通类型、农林牧渔产品类型以及旅游类型等,以此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三)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城镇化规划。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城镇的社区建设和管理,要把完善社会化、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纳入城镇化规划,要协调配置社区内各种资源,不断完善和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和自治功能。理顺社区和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三者间的关系,注意社区的软硬

件建设,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体、环境协调与健康发展,建设礼貌、安全和谐的新社区。

(四)建立推进城镇化建设激励机制。应透过改革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协调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个性是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土地占用、财税政策、金融信贷、进出口、吸引外来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思考和照顾中小城市和镇的发展需要。可思考将国家公共资源配置适当向中小城市和镇倾斜,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其人口承载潜力。

【篇八】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

1.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构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先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到达了100%。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

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同时,并用心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

“一城三镇”的发展格局,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新山城”的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先后投资近20多亿元,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6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0平方公里。完成了靖华大道、新建路、迎宾路、礼貌路、东明路、柳林路、翰林路、桃花谷路、莘源西路等一批城市道路项目,对龙山路、南北大街、休闲路、伏牛路、解放路、虢都路等城市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县城改造和新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4.5公里,构成了“六横十三纵”的城区路网格局,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建设了洛苑小区、苏地花园、玉皇花园、教师公寓、东城住宅小区等一大批住宅工程,建成了聚贤花园、迎宾馆和新建的信用联社办公大楼、电力调度中心等20多栋标志性建筑高楼,为县城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二是小集镇建设步伐加快。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小集镇建设,官道口、五里川、范里、官坡、杜关等乡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重点集镇集中。其中五里川镇街道到达4条,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被省确定为重点集镇。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6.5%提高到2010年末的27.7%。三是农村集镇建设得到加强。

官坡的兰草、庙台,徐家的松木,双龙湾的上店、龙驹,范里的三门等农村集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市场。

(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按照“一街一景”的要求,对县城区建成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绿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100%,人行道铺设率到达95%以上,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建成

了洛神公园、滨河绿化带、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和占地190亩的旅游文化广场等一批休闲娱乐设施,为群众休闲娱乐带给了场所;县迎宾馆、康元大酒店等一批宾馆饭店建成投用,四星级金色假日酒店和县宾馆异地建设项目正在装修施工,接待服务潜力大大提高;建成了2.2万平方米的廉租住宅小区,使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得到了保障;建成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区垃圾收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一高新校区、东城初中、育才中学、洛苑小区幼儿园、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县妇幼保健院已建成投用,学生上学、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不断繁荣,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四)城市管理不断强化。在城市管理上,立足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礼貌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大力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完美家园”等一系列卫生城市建立活动,引导市民树立“爱家园、促和谐”的意识,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市民素质,推动城市礼貌建设,使城市管理由单一的卫生环境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结合建立省级卫生县城,实行了县直各部门“包街路巷”和沿街各商户“门前四包”职责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持续了城市的卫生整洁,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五)承载潜力明显增强。随着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承载潜力不断增强,有效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繁荣了经济,增加了居民收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载体来抓,集中力量完

善基础设施,吸引项目入驻,为农村人口就业和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近年来,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建成了西关建材市场、温州商贸城和南新村农贸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了万家乐、民生、大众、爱家、银基百联等一批超市、连锁经营店和专业商店,南北大街、东西大街、解放路、新建路等精品商业区逐步构成,吸引了大批商户投资开店。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区各类专业门店到达1万多家,大型餐饮酒店近20家,可就业人数到达3万多人,带动了一批农村人口到县城转移就业。同时,各重点集镇、边贸集镇的繁荣,也吸引了一批边远群众就近发展商业、农产品交易等批发零售,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用心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五年来,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电话,80%以上的村、组实现移动信号、有线电视、宽带全覆盖,城乡电网实现同网同价,水库加固、河堤加固、小流域治理、耕地恢复、人畜安全饮水等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结合移民搬迁、倒房重建、危房改造、整村推进、温暖工程的实施,捆绑整合使用资金,建成了13个集中安臵点、20个新农村示范村,完成了8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对所有村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搞好美化、亮化、硬化,拆除私搭乱建,扶持建设沼气、安全饮水等生活设施,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村环境

面貌大为改观。确定省、市、县、乡各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1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县级3个,乡级11个,规划总占地面积1429.98亩,建筑面积86.06万㎡,目前已建成6036套,入住1416户,累计完成投资10.36亿元。2008年我县被评为三门峡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到达80.8%;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覆盖面占农业人口的6%;用心实施农村校舍危房改造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室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搞好农村文化书屋、农村文化大院、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不断丰富;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农村超市、幼儿园、农贸市场等逐步健全,满足了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二、我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底子薄,经济总量和规模小,社会发展各方面基础差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平衡,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缺乏支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城乡差距呈拉大趋势。

(一)城镇化整体水平低。全县除城区外的16个乡镇建成区平均不足0.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平均为0.2万人左右。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27.7%,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46.59%低18.89个百分点,比全市城镇化率48.8%低21.1个百分点。城镇分布分散,

规模偏小,集聚潜力弱,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使得超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传统的农业产业上。

(二)城镇产业支撑薄弱。卢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辖区内缺乏大产业支撑,工业化水平低,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且工业规模小,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大都属于零售、个体运输业。全县乡镇企业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对乡镇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薄弱,推动力量不足。

(三)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化建设需要超多的资金,但是卢氏县的可用财力有限,年财政收入仅2亿多元。同时由于我县目前聚财观念和理财方式不适应,政府筹资融资潜力弱以及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全县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设施、公共厕所、休闲体育活动场地、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导致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屡禁不止,乱停乱放现象日渐突出。

(四)城镇管理不佳。城镇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农村“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农村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堆存,村民饮用水源受到威胁,农村环境质量污染严重,村镇的无序建设问题也比较突出,违章建筑还不能有效遏制。城镇管理、养护、保洁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未有效构成,城市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突击式、集中式整治,长效化、常态化举措不足,对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五)机制、体制障碍。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矛盾日益凸显,户籍改革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农村居民进城门槛过高,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上的优惠,导致了农村进城的推力不足。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荐

省委卢展工书记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衔接,城镇化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衔接,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市委、市政府“四大一高”发展战略和卢氏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战略目标的实施将会给卢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如果抓得好,就会给卢氏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卢氏的新型城镇化和各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镇群。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用心构筑“一主两副两线三重点”(一主:县城,全县的中心城市;两副:五里川、双龙湾两个镇,是全县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副中心区域;两线:指209和311国道沿线城镇带;三重点:官道口、官坡、范里三镇,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的城镇空间格局。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基本构成等级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一要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今后一个时期,县城仍是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渠道。要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提升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潜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按照省、市要求,每个县要努力做到“三个一”:建好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构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人的城市。为此,我们要大力实施县城带动战略,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新山城”目标和构筑“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要求,以靖华路为城市发展轴线,向东西拉长,向南北拓宽。至2015年依次开通服务城市功能的相关道路,构成“六横十三纵”的城区路网格局;加快以洛河两岸为主的城市景观绿化带建设;基本完成以东西大街为主的老城区改造和以“三中心、三小区”等重点工程为主的新区建设;加快实施洛河南岸开发建设;高标准完成洛河城区段水体景观建设。使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14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由10万人增加到15万人左右。力争透过五年努力,使老城区改造基本结束,新城区建设基本完成,产业集聚区构成规模,洛河南岸开发构成框架,建

成西苑路洛河大桥,高标准完成洛河橡胶坝等水体景观建设。构成一座以洛河为景观带、南北对称发展、四区联动、新老城区相互辉映、富有山城特色、生态宜居的新山城。二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紧紧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构成产业项目建设的高潮。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优化布局、集约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金属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产业主导,将卢氏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区和人口与产业双集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聚效应,着力培育金属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构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构成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潜力。到“十二五”末,集聚区建设发展框架全面构成,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构建卢氏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逐步成为拉动卢氏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成为卢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极。三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注重差异性发展,把各个乡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力争做好一镇(乡)一品的城镇特色经济。要根据各地资源秉赋、特色优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镇风貌确立独特的建设风格,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因地制宜促进特色农业、特色旅游、资源加工、商贸服务、劳务输出等产业发展,根据不同城镇的不同特色和不同功能,不断扩大规模,实现城镇之间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要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搞好城镇供水、排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等各类管网的综合布局,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加大规划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建设。

(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综合承载潜力。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坚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相结合、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相衔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潜力。一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统筹思考新区、产业集聚区、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新区功能、改造提升旧城区功能为重点,抓好路网、供排水、供暖管网、城市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到2015年新增城市道路35千米,道路总长度到达50千米。加快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和水质保障设施建设,2012年底前,新增污水管网20公里,给水管网30公里,全县城市燃气普及率到达40%,实现城市燃气设施向重点镇延伸。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改造,确保城市暴雨期间安全度汛。二要加快旧城区改造。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城市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区改造。要以道路建设带动县城整体开发建设,拓宽改造东西大街,拆迁建设西苑路、中兴街、和平路、靖华西路、清惠路、桃花谷路,构成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商贸、金融、经济繁华街区。对县城建成区内用地功能混杂、人居环境较差、严重影

响城市形象的旧住宅小区和传统商业街区进行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旧小区,按照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又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进行以整容、拆违、补建、配套、改造为主要资料的改善工程,做到成熟一片改造一片,逐块改造,稳步推进,至“十二五”末,将完成拆迁改造面积45万平方米,拆迁改造资金7.37亿元,基本完成城区街道改造任务。三要加快交通、电力、人防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城市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延伸公交线路,实现城市交通、城镇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各种交通方式及同种交通工具之间“零换乘”与“无缝衔接”。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实施电网入地工程,加快超期服役城市管网改造,确保电力、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加快人防工程建设,要完成便民服务中心人防工程,抓好电力调度中心、县宾馆易地扩建、游客服务中心、靖华路与清惠路交叉口拆迁安臵楼等3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建设,用心做好洛河南岸县城规划控制区的人防工程规划和建设工作。到2015年底,人防工程建设总面积要到达3万平方米以上,人均防护工程面积到达0.3平方米。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加强住房保障、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一要加强住房保障潜力和新型社区建设。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户。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需求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我县确定的21个省、市、县、乡各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进度,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二要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办好城区中小校园,逐步满足贴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需要。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基层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到2015年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5所中心卫生院到达标准化水平,每个行政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长效机制,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三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城镇道路绿化、河道绿化、休闲园建设、沿洛河景观线绿化为重点,用心推进城镇绿化规模化、生态化、园林化,到2015年底,成功建立省级园林城市。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礼貌向农村辐射,着力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一要稳步推进中心村(社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10个省级试点中心村、19个县级试点中心村(新区)和全县61个中心村建设任务。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害易发地区移民项目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二要开展镇容村貌治理。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集镇居民区与中心村公共场所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大力发展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优化特色景观环境与人居环境,着力建设一批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礼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和乡村。三要加快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温暖工程、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以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完善公共服务、整治村容村貌、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全面整合支农资金,用心探索、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完成农村土坯房、危房改造任务,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用心发展太阳能、小水电、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依托小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集中供水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电、路、房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林权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项改革。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和中小校园舍安全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行机制,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未来五年,努力把人口聚集的农村初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0个以上有必须规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农村住宅社区示范点,社区居住人口到达10万人以上。

(五)发展特色旅游和商贸服务,推动新型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突出“休闲度假”主题,大力实施“旅游业兴县”战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多元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生态卢氏、休闲胜地、度假乐园”品牌,全力构筑卢氏旅游大产业,努力将卢氏建设成为中西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豫西旅游中心城市。透过我县大旅游的发展,促进包括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内的旅游配套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加快包括农村公路在内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信息标识、城市景观道路、自驾游服务设施等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品位。着力开发购物、休闲、文化功能相融的特色商业街区和大型购物商场,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快速提升卢氏新城镇和中心社区的档次和水平。透过大旅游的建设,带动以餐饮、住宿和服务为主的行业发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农村旅游资源的优势,用心发展“农家乐”、“度假村”等旅游形式。利用庭院、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带给观光、娱乐、运动、休闲、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以此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各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传统商品市场向物流配送转变,鼓励批发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活跃全县商品零售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透过推进现有网点的资源整合和新型商业设施的有序建设,构成总量平衡、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结构适当、配套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县、乡、村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透过增设金融网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用心贯彻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壮大;用心开拓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系统工程,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大,任务重。我们务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突破体制障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一)创新理念,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城乡规划是一项动态、综合、科学的系统工程,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高低,决定城市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城市的形象。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适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搞好城乡规划。一要加快规划编制。完成洛河南岸飞机场周边西苑组团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洛河城区段水体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停车场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城镇排水专项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等。除城区内3个乡镇外的16个乡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61个中心村规划要尽快完成报批工作。完成209个基层村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完成中心镇主要街区、一般建制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大力开展城市重要地段、特色街区和景观节点的城市设计。2012年底前县城要完成供水、燃气、供热等8项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二要树立先进理念。要更新规划观念,树立紧凑、复合发展的理念,以打造生态宜居特色新山城为目标,充分体现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体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用心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模式,确保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充分体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清洁、环保、循环利用的要求,实现城市持续发展。要树立特色、品位理念,城市建筑要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让山增秀色,让水添灵气。三要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健全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专家审查制度,加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审查环节技术把关,推进规划科学民主决策。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依据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调整程序,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活动,确保城市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二)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推动城乡建设提速。要用心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透过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广开城乡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一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要增加县级转移支付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赋予城镇一级政府较完善的财政权限,增强乡镇财政投入用心性。县、乡财政要加大对城镇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入扣除现行政策规定务必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机制。要发挥县城投公司的主力作用,不断增强实力,提高融资潜力,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用心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三要用心向社会融资。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城建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银行等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行业和领域。综合运用集中成片开发、土地划拨、贴息、政府补贴、项目代建制、BT、BOT、TOT、PPP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道路、广场等无形资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公开竞价、特许经营,其经营收入所得专项用于公用设施建设,对现有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出租等现有存量资产,运用多种方式,公开招标,进行整体或部分移交、转让经营权,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

(三)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用心推动贴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要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最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等突出问题,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转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一要坚持就业为本。实施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充分就业。制定与宏观经济紧密结合的用心就业政策,完善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农民就业带给场所。要重视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用心创造公益性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就业。二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参保政策,将贴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失业保险基金风险防范和保障潜力,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鼓励进城农民采取转包、出租等方式流传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透过城中村改造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民继续享有附着在土地上的群众财产收益权。三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用心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原则,适度放宽放开城区乡落户条件,用心引导本县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条件。四是完善拆迁安臵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制订城镇拆迁赔偿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加大拆迁安臵宣传力度和工作的公信度、透明度,做到依法、公正、公开、公平拆迁安臵,同时要加强执法执纪监督,严惩在拆迁安臵过程中“随意拆迁、关系补偿、人情安臵、暗箱操作”等徇私舞弊现象,确保拆迁户的合法利益,营造风清气顺的城镇大环境。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改变环境面貌。一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要用心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把经常性管理与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建立落实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到礼貌执法、公正执法。二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提高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卫、社区治安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城镇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根治脏、乱、差问题。用心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的美化水平。三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入手,加大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集中专项整治力度,彻底改变城市面貌。2012年底,全面拆除建成区内主次干道沿线的违章建筑,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内的整治任务。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城镇居民用心参与城镇化进程中来,促进城镇礼貌程度的提高。透过加强普及宣传教育,推广科学礼貌生活方式,规范礼貌言行举止,不断提高和升华城镇居民综合素质,推动和促进城镇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建设,构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爱”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加速我县城镇化进程构筑坚定的基础。

(五)加大行政推进力度,构成齐抓共管良好机制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领导。应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县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县人大、政协和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挥城镇化重大事宜,构成统筹协调、分线推进的工作机制;各乡(镇)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构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城镇化推进机制。应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将城镇化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科学设臵评价指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进一步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未经规划寸土不动,一经规划严格执行”,对违规操作要一查到底,从根本上解决“规划执行走样”的问题,保证城镇建设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

【篇九】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礼貌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好处。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特色显。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构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后劲足。始终把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全县乡镇财政总收入1.6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实现了乡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构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潜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构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构成必须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资料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善,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构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推荐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透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构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构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带给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潜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理解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务必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构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思考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务必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构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用心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用心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构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必须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用心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潜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用心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贴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群众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潜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用心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篇十】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礼貌,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用心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资料。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荐。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礼貌,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构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礼貌,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构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1.3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必须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2.扬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2.1扬州城镇化发展趋势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

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

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扬州城镇化特点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构成

扬州目前已构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构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2020年,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用心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超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潜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2006年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用心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潜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构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构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潜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超多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思考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潜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构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潜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

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到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潜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潜力不强,市场主导潜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靠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超多的规模效益,进而带给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构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潜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3.4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城镇化的品质。扬州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小环境,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表示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卫生环境不理想,卫生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反映出扬州现状城镇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现阶段扬州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充分,功能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全面,质量不够完善;这一现状在乡镇级地区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应“停车难”的问题,认为扬州的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统和环卫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能公交覆盖面还很狭窄,公交班次少,车内环境差,一些旧城区垃圾无法及时有效清理。更为紧要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半城市化势必为扬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中超多人口的涌入要求城市不仅仅在数量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在质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系统的性能。

4.相关案例

4.1无锡阳山镇“桃文化”生态旅游

无锡阳山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苏锡常都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后花园”。阳山镇善于开拓创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乐活智慧新市镇建设模式。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以“中国水蜜桃之乡”而闻名。阳山镇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机遇,用心打造以山水田园为景观特色、以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乡镇。阳山镇的桃文化博览园深挖桃源农耕文化、地质科普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书院文化,打造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桃缘火山温泉休闲区、桃花源居家养生社区等四大功能区。

阳山镇利用本地桃业优势,引导发展水蜜桃种植业,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环境生态;稳步发展以水蜜桃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打造了地区品牌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阳山镇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方针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

4.2浙江桐庐中国最美县城

作为“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规划理念,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将发展根植于它固有的环境风景资本,一开始就紧抓“秀丽建设”。并且,桐庐人善于抓住机遇,在着力建设生态礼貌的同时,不忘融入现代科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用心发展各类新兴产业。

桐庐县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突出重点,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透过城市跨江南岸发展,建设富春时代广场,拉开了城市框架,构建秀丽县城的载体;第二阶段,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观、迎春路商务区,树立桐庐秀丽发展的形象。同时,结合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透过保护、改造等多种手段,推出了环溪、荻浦、深澳、阳山畈、芦茨省级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莪山畲族风情村等一系列秀丽乡村精品村,突出了秀丽亮点;

第三阶段,借助旅游,交通,科技西进,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设等平台,大力发展快递,电商等各类新兴产业,拓宽发展方式,夯实秀丽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今的桐庐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传统历史美感和当代商业元素的秀丽县城;其文化老城,都市新区,科技新城各司其职,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

5.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荐

5.1发展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

扬州地区地域文化独特,具有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并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无锡阳山镇的民俗生态旅游给扬州发展乡村旅游带给了可借鉴的先例。阳山镇以“桃文化”为基点,扬州地区能够因地制宜,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城镇文化来定位发展方式:如邵伯“龙虾文化”,仪征龙舟赛,江都漆画,高邮民歌等。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仅是对新型城镇化的用心响应,也是一条大有裨益的特色发展之路。将有利于改善城镇的技术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优化城镇环境面貌。乡村旅游还能吸引农民工返乡,经营乡村旅游产业,必须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难,待遇差的问题。对于旅游区而言,乡村旅游能活跃当地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从必须程度上提高村民素质,改变价值观念,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未来扬州要深度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树

立扬州旅游名城的良好形象。

5.2走集约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城镇化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有限的耕地数量之间矛盾日益增长。因此,要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农业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高效益,高效率的“内涵增长”。

为了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加强扬州城镇产业的集聚潜力,使零散的产业结构系统化,我市能够学习苏南地区工业园区的成功先例。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借助产业融合,拓展延伸产业链,构成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园区化的发展将会推动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工业用地,为农田保护带给保障。不仅仅如此,园区还有助于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但是要注意精准定位与系统化的运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数量,还应学习应用城市边界的理念,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未来的规划能够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阻止小城镇发展边界的蔓延。

5.3产城融合,以业兴城

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逐步减少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加大市场的主导力,做好城镇化前期规划定位准备,避免出现空城死城的状况,真正地落实产业在城镇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把握产业趋势,注重前瞻性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产业繁荣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传统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新型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引导,产城融合的施行也有助于缓解传统规划带来的交通问题:将绿色高效低污染产业分布于城区中,减少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并且降低交通污染。

桐庐县的电子商务产业为扬州的产城融合带给了可供借鉴的范本。根据地区特征,扬州能够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开发信息产业,发展“亲农”产业,推广绿色产业等方法来推动产城融合。我们要学习桐庐县因地制宜,挖掘地区优势的规划方针,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拓宽扬州未来发展途径。

5.4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美化乡镇村环境

扬州自古以环境优美著称,拥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坚守城市生态品质大关,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美化乡村镇环境。要着力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品质,优化乡村镇环境。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实施城镇和村庄的环境整治行动,增强

城镇公共服务潜力。

要将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规划生产与生态空间,依靠科技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持续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随着城市规划技术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扬州地区水体改造条件较好,水系丰富,水塘众多,十分贴合建立海绵城市的条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用心实行垂直绿化,绿化屋顶,植草沟等项目。建立海绵城市有助于增大城镇绿化面积,持续原始水土风貌,对于环境保护,美化村镇,树立扬州旅游胜地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十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近期,xxxxxxxx区政府研究室就如何科学推进xxxx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不仅仅要“生存”,更要“发展”;不仅仅向往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优良的住房,而且期望依靠双手创造财富、成就幸福、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造城”,建好基础设施,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硬件环境;更要“发展”,为进城农民带给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进的来、能就业、留得下”。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圈地造城”,不是一味地让农民“脱脚上楼”,而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只有让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才能构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型”的城镇化。城镇化前面冠以“新型”二字,这个“型”,是指转型,就是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设施”同步的生态礼貌建设转型。务必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转变。

二、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哪些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超多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欧洲以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个性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政府主导“以宅基地换住房”,

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透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力度大、速度快,但往往导致“土地城镇化”,农民合法权益易受侵害,造成“被上楼”、“被城镇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市场自由模式。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主角上。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坚持市场占主导地位,政府较少进行干预或调控。市场需求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取。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然而,这种过于市场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出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是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城乡统筹模式。这种模式以大规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河南模式”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鄂州模式”为代表。“河南模式”以新乡市为例,该市3500多个村合并为9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校园、医院、商业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鄂州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充分思考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用心性,但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

四是产业带动模式。欧洲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产业兴市”的道路,国内主要以“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广东和温州以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城镇扩张。湖北省也有代表,荆州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走的就是产城融合之路,短短十二年时间,新沟镇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从1.5万人增加到6.4万人。能够说,“福娃”成就了新沟,一家企业带动了一座新城。综合来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最有后劲、最持久,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城镇化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发力

一是政府主导要“给力”。xx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启示人们,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实施规划引导,开展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过去,林区一些地方存在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乱建设无规划的现象,以致建了拆、拆了建,造成很大的浪费。近几年,林区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有形之手”发挥得很好,更加注重了规划的高标准和严执行,把握了关键环节,城镇建设呈现“八面玲珑”的鲜明特色,好的做法应持续坚持下去。

二是农民主体增“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过上城市完美生活是农民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龙港村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做得好,政府管住小城镇规划,涉及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拨款支持,农民“自带干粮”就地城镇化,有效避免征地矛盾,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新路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透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用心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是产业支撑注“活力”。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城镇的“命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兴实体”、“兴产业”。我区是旅游区,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林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城镇围绕旅游产业来建设。如木鱼镇依托旅游产业,成长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松柏镇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推进“四化同步”试点建设,打造林海慢城。红坪镇围绕服务旅游成为旅游节点城镇。下谷乡注重发掘土家族旅游文化,结合“双神”国际旅游线路开发,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重镇。大九湖坪阡古镇、红花风情小镇也是围绕旅游产业来打造。

四是增加就业要“加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活城之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务必带给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得来、能就业、留得下”,这是城镇化的实质。林区政府要用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业转移人口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带给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进城农民创业致富、扎根城镇的热情。

五是绿色生态添“魅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xxxx架独特的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红坪镇、木鱼镇、下谷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木鱼镇、大九湖镇荣获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务必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绿色生态价值的魅力充分彰显。

四、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切忌“重物轻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忽视解决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人在城镇、家在农村,不应是就业在城镇、保障在农村,也不应是只有物质保障而缺少人文关怀,务必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四道坎”,让“戴眼镜的”和“戴安全帽的”、“拿剃头刀的”和“拿手术刀的”都能在城镇有尊严地生活,让城镇成为全体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忌“重近轻远”。哪些地方住人,住多少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持续什么样的建筑特色,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科学设计,切实做到旅游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之后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思考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潜力,重点解决好旅游、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忌“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和配套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林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务必建设“一盘棋”,要把空中、地上、地下统筹建设,防止“重建设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防止这天建、明天挖、后天填;务必深层次地思考居民的细小需求,配套建设停车场、商业网点等;务必“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镇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推动城镇管理由“管住人”向“服务人”转变。

四是切忌“重外轻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便捷周到的服务只是城市的外表,真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内涵和文化。我们要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立足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从城镇设计、城镇建设到人文涵养,都体现出浓郁的xxxx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xxxx架居民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让海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十二】

前言:关于城镇化建设书上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透过各种新闻媒体、书籍报刊以及我国的各种国民政策我逐步的了解到,商丘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以此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城镇化之路。这个暑假我透过实地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就商丘市城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认真调查与思考。

一、商丘市城镇化建设基本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明显扩大。由商丘市日报得知2009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到达35.5%,与2000年相比,每年以平均2.48个百分点递增,居全省前列。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到达372.4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到达295.14万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位居全国24位。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等称号。

(二)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城镇格局逐步构成。本乡镇的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带给资料表示,商丘市坚持"以人为本、豫东特点、环境优先、城乡相容、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原则,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城镇规划,初步构成了以市区为中心,永城市和6个县城为次中心,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梯次明显、层级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全市176个乡镇应独立规划编制的159个,已完成154个,完成率97%;其中35个重点镇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修编率为100%;全市3870个应单独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已完成1253个,完成率32%。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商丘市区先后投资数十

亿元,新修、拓宽、改造神火大道、二环路等15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相继完成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弱电管网、体育馆、运河治理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目前,天然气普及率到达90%,城市污水处理率到达62.5%,日处理垃圾潜力720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到达66.5%,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到达1364.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到达37.6%,绿地率到达32.5%。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县城围绕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污水处理等重点市政工程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县城功能日益完善。

(四)文化景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商丘市坚持把生态和文化贯穿城镇化建设始终,着力建设文化景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为重点,加大文化景观建设,总投资近2亿元用于档案馆、群艺馆、图书馆、科技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四馆二中心"和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建设。这些变化和改变都得到了调查村民的一致认可。

(五)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产业支撑力稳步增强。大河报中以前刊登指出,商丘市大力发展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煤及煤化工基地、铝及铝深加工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全部透过省政府认定,规划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39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3.8亿元,产业集聚区内建成投产企业449家,在建企业166家。2009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328.8亿元,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搬迁县级小城镇人口达2.2万人;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4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

8.7万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各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借助城市、依托城市,找准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点。

二、目前本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功能不完善,经济实力弱。城镇就业机会少,很多农民进得来,留不住。

(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基础薄弱。财政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不足,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够健全,与加快城镇发展有较大差距。

(三)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商丘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尽管做的不错,每年新项目个数和投资总额增幅都在增长,还出现不少规模大、效益高的项目。但从总体上来看,全市的发展还处在起跑阶段,拉动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强。对当地的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还没有发挥实际效益。

(四)城镇带动潜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规模小,人口聚集程度不高,经济实力不强,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的带动作用未能较好的发挥。

(五)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小城镇脏、乱、差现象在部分街道较为严重。有的乡镇水、电、路、绿化等公共设施管护不到位,部分地方破损严重。市场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三、加快本市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推荐

(一)壮大城镇经济。本人认为只有经济搞好了各方面的建设才有基础来发展。城镇化要靠产业带动,没有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就要受限,从而大大减缓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因此,抓城镇化务必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心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真正提高特色经济的竞争力,建一批特色城镇。

(二)着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事关民生这一根本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进一步密切商丘市区与周围县城和小城镇之间的联系,提高路网密度,抓好商丘市区环城快速公路圈建设,加大城市现有道路升级改造。要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力度,全面做好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要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高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着力做好城建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搞好城建项目储备,力争用更优惠的政策、更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商丘城市建设。

(四)强化城镇管理。着力抓好城镇管理,提升城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同时,抓好市民素质教育,抓好常规管理,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质量与效率,营造优美、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

四、总结

透过这次暑假实践调查,我不仅仅学习到了城镇化建设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我们商丘市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措施和成果。了解到城镇化建设是什么,为什么要城镇化建设,怎样进行城镇化建设以及我们乡镇我们市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推进城镇化,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个性是对于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为有利。

【十三】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滑县始终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区域性影响力中等城市目标,按照“中心县城、明星乡镇、小康村落”的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着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和“市级礼貌县城”。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4平方公里发展到28平方公里。

(一)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起点谋划,城镇规划逐步完善。2005年,滑县全面启动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控制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面积到达42平方公里。同时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对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评审和报批;二是县城空间逐步拓展。将道口镇、城关镇、小铺乡所辖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县城规划控制范围,县城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

(二)县城初具中等城市规模

一是加强道路建设。滑县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对县城16条主干道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对城区大部分背街小巷进行了治理;二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了宾北广场、戏曲广场、敬老广场等10个休闲广场和农副产品批发等7个专业市场。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是全力搞好新区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区建设,支持新区建设,初步构成了“五园、四区、三中心”的框架,建成区面积到达了10平方公里。四是大力实施旧城改造。

(三)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各乡镇进一步加大道路、校园、敬老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场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改善。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社区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已全面启动。锦和新城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10063户,39980人,原村庄占地9451亩,新城占地2476亩,节约土地6975亩。

二、产业集聚区整合土地、村庄的主要做法

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带给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县委、县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先后将原隶属城关镇、小铺乡管理的37个行政村4万多农业人口划归产业集聚区全权代管。代管的这些村庄,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一个新课题。

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礼貌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透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二是民主决策,用心稳妥城镇化进程;三是政策鼓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筹集资金,破解锦和新城建设资金匮乏难题;五是整合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三、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执法刚性不足

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辐射带动力不强

全县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

(三)产业建设滞后

县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潜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缺失,竞争力不强。

(四)城管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个性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绿化、美化、亮化标准还比较低,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参与管理意识不强,社区建设比较滞后。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推荐

(一)强化规划修编,促进科学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突出重点抓好县城、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健全城镇服务功能。

(二)发展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带给产业支撑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快速提升城镇实力,增大城镇辐射、带动、集聚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塑料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光伏、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

(三)理顺建设体制,探索城镇管理与经营新途径

按照县城发展策略,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和经营城市的潜力。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加快县城管理体制改革,撤消县城区内建制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进村改居工作,实行城市化管理。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道路。

(四)制定优惠政策,打造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环境

用心帮忙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和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进城农民放弃宅基地、放弃承包土地补偿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园区以外,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十四】

第一:引言

xx区村镇规划包括新建村镇的规划和原有村镇的改建、扩建规划。其基本任务是:确定村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合理组织村镇各建设项目的用地与布局,妥善安排建设项目的进程,以便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村镇规划工作要在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和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村镇规划的编制分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和相应的建设项目的全面部署,建设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选定每个建设项目的定额指标,并确定规划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最终构建和谐型农村。

第二:摘要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礼貌、安宁祥和的完美家园。

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村居住点,加强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构成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城乡贯通的村镇建设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加大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第三:正文

打造生态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和排水沟渠,推广实施以电代燃项目。加快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构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以奖促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开展绿色生态家园建立活动,建成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营造宜居环境。着力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区、生活休闲区、商业服务区,注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加强绿地建设,依托城镇公园、广场、社区、道路、湖泊、湿地,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扩大城镇绿地空间;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和改造连接主要功能分区的城市干道,建设大中城市快速环路,加快推进南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造城镇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塑造城镇礼貌形象。

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构成健康礼貌、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城市公共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引导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推广使用太阳能产品和浅层地热能利用设备;淘汰落后用水技术设施,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提高中水回用及污水再利用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控制产品过度包装,逐步取消一次性餐具。

推进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发展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环境标志产品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范围内的产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潜力。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个性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然而,在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片面理解“二十字要求”的资料,仅仅抓住“村容整洁”,在各大农村里大拆大建,把“新农村”建成“新村庄”。正如两会期间全

国政协常委郭荣昌所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是盖新房子、建新村,更不能为求政绩定指标,搞成“大跃进”式的运动。我以前参观过两个点,一个搞农民公寓,另一个搞别墅,耗费了超多资金,但农民都不是很满意。建设新农村,务必充分思考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尤其要注意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能为了追求速度,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刮共产风。有的农村地区比较落后,不能一哄而起,强行建新村。有的地方不准农民养猪、养鸡,养猪要经过环保部门批准,这都是不妥的。”在我看来,把“新农村”建成“新村庄”,这当然也并非完全是坏事,至少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分到新的商品房,享受“新村庄”的种种先进措施也未尝不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途径之一。但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要义吗?不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还是就应放在“生产发展”上,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搞上去了,农民收入才可能实现持久的增加,农民生活才可能实现富裕,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面貌。因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把“以人为本”作为行动指南,把建设的成效切实落实到人的身上,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切切实实地让农民受惠。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分析指出,今年国家将透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完善社区功能。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南昌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着良好的势头,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农业发展仍处于艰难爬坡阶段,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因此,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持续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新农村仍然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也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就我市而言,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弱质性已经充分显露。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基本上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和实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一是合理调整农民收入,实现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潜力。同时健全农业投资跟踪机制,防止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必须的成就,总体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的人口和范围有限,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因此,建设新农村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从制度上解

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这样能够相对地减少和避免各类纠纷及社会矛盾,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农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三、调整发展思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农村特色资源,透过市场运作、政府帮扶等手段,加强整合,提升档次,用好农村信贷平台,为农村龙头企业发展带给资金保证,创造发展环境。三是引导地方企业改制重组,实行联合,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结,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品牌、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大龙头。

四、是大力发展粮棉水产养殖的深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激励龙头企业。五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透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要按照“培训——转移——增收——发展”的思路,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把培训、转移目标分解到乡村,落实到农户。要加强培训基地、劳务基地、回归创业基地建设,认真做好回归创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用心打造和宣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品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影响力、占有率。

【十五】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通知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对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状况如下:

一、基本状况

束城镇位于**市东北部35公里处,南邻尊祖庄乡,西邻米各庄镇,北邻卧佛堂镇,东与大城县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5万,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保温建材生产销售基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以镇驻地建设为中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示范,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抓手,由点及面、梯次推进,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必须成效。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是镇区建设主体框架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管理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重修了宽6米、长1700米的镇区主干道和南环路、北环路建设工程,镇区构成了“两纵三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2万人。同时,我们投入超多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即将完成的主干道边道3700米的彩砖铺设,开挖了下水道,安装路灯,设置垃圾箱,弱电入地等工程,这些工程进一步提升束城镇的整体形象,对全镇经济发展起到了必须的拉动作用。

二是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生产中分离的步伐,“农民进城”数量不断增加,把一部年轻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在必须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据统计,我镇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超过了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到达3000人,主要从事保温、密封、化工、服务等十几个行业。

另外,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轿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需求逐步增大。2012年建设完成的居民住宅小区束城佳苑,2013年投资3000万元的粮站居住小区刚刚开工建设。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向镇区集中,拉动了经迅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带给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校园、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带给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构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先后完成了工业园区一、二、三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吸引了50多家非公企业入驻,构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全镇构成了保温建材、密封材料、砂轮磨具、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60多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013年利税到达1.25亿元。

三、主要做法

一是把城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随着新一轮经济浪潮的兴起,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虽然我们有着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污染环境、产品能耗高、符加值低、产品档次不高等,我们要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鉴于此,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要顺应时势,迎难而上,迅速把全镇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上来,引导和组织群众致力于“大搞城镇建设,共建完美家园”的行动上来。

二是全方位编制城镇发展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束城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11月委托**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完成。2006年初,束城镇总体规划课题小组正式成立,并进入束城工作现场。在近6个月的时间里,小组成员透过现场踏勘、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等工作。调研工作完成后,设计单位认真分析研究了束城现状,并组织院内专家审核,方案研讨,于2006年10月份,完成《束城总体规划》初稿,后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规划》分为说明书、图则、文本三个部分,规划时间为20062020年。

另外,严格规划实施。我们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思想,不管什么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谁,都严格按规划审批,同时聘请市工程监理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并注重发挥城建执法队的作用,及时制止和拆除违规建筑,使镇区建筑始终按照规划依次有序推进。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市“一主三副”发展战略,我们以“先主后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先后对镇区镇区面貌进行了升级改造,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把束城镇区路段作为改造整治亮点进行重点打造,透过完成垃圾清理、边道硬化、路灯亮化、清理广告牌匾,统一门牌、拆除残垣断壁及临时建筑、弱电入地等工程,打造束城样板一条街。清理街道垃圾300多车,主街边道进行面包砖铺设。镇区广告牌匾清理和统一牌匾安装。粉刷完成了从沙束路至束城桥公路两侧所有墙体10000平米,对镇区公路两侧的占道经营进行了治理,所有商品入店,划定了临时摊点区域,有效净化和美化了整体环境。弱电入地工程正在安装分线箱和铺设光缆,待整个工程安装完成后地面线杆全部清除。同时,投资200多万元进行了南大街翻修和东大街边道硬化,更新路灯等。

另外,结合今年开展的“四清四化”活动为契机,对全镇41个进行彻底治理,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狠抓落实,确定了“5+3+33”推进模式,即先从束城、南呈各庄、**、刘九村、满中良5个重点村抓起,同时巩固第一批3个村重点,再带动全镇其它33个村的活动开展。在重点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因村制宜,根据现有状况,村群众财力物力,群众合理诉求,制定了行动规划,镇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倾斜,在街道卫生整治,边道铺设,街道绿化,美化,硬化上下功夫。分期分批进行,力争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四是多渠道为城镇建设带给资金支持。城镇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没有投入上的保障就难以取得较快的发展。在资金筹措上,我们用心创新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财政投入。镇财政每年都拿出不低于1/3的财力,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启动法人及社会资金,盘活资产。透过制定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利开发商,调动法人单位和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用心性。目前,束城佳苑小区已建成入住,共有住宅楼12栋190多套住房,粮站小区的建设刚开始建设。三是用心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专项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四是鼓励受益商户出资出力。我们本着“商户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方法,将道路两侧门店的标牌、门窗、立面统一标准,统一色彩进行了改造,虽然商户出资不多,但有效提高了参与意识和共建家园的职责意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保证了我镇的城镇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问题及推荐

主要问题表此刻两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状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超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此刻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提出三点推荐:

一要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束城镇城镇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加速商贸住宅区、工业集中区和生态农业区建设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搞好镇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彻底改变镇区面貌和居住条件。

二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用心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激活民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

三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把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机制,改改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消除管理死角,大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群众礼貌素质和自我管理潜力。

【十六】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二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三是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四是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进行一体化布局,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传播城市现代礼貌,实现“三化”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市发改委城市科的统一布署,我们对宜阳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做法

宜阳县位于洛阳市西部25公里,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辖9镇7乡1个办事处,353个行政村,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二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扩清思路,编制规划,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县城建设

我县城乡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一年大变样、三年出形象、五年上品位”的目标,实施“一带四区”(即沿洛河经济带、东城产业集聚区、西城文化旅游区、南城商贸物流区、北城商住休闲区)、“三级推进”(“三级”即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战略,以宜东新区开发为龙头,以阳光水岸为轴线,在老城区功能完善、北城区形象提升和产业集聚区承载潜力提高上下功夫,采取“五抓”和“六要”举措,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力求将宜阳建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和宜居宜业的洛阳市卫星城。

1、抓规划编制促提升。规划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了《宜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和《宜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2、抓基础设施促提升。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的,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五组团”发展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洛宜快速通道”建设项目,在全市五条快速通道中率先竣工通车,使宜东新区至洛南新区的车程缩短至15分钟左右。持续改造城区供水、排污管网,开工实施城区供气、供热项目,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抓城区改造促提升。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自2008年以来,持续强力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连续三年荣获“洛阳市城中村(旧城)改造工作先进县”、先后7次赢得了全市城建

工作现场会在宜阳召开。2010年,完成城中村改造投资16.6亿元,拆迁40万平方米,开工87.5万平方米,建设新型住宅小区27个,实施高层建筑48栋,封顶26栋。怡泽大厦、副食品公司大楼等竣工投用,锦绣花园、锦屏花园、屏沅小区、红旗小区等具备入住条件。北城区兴宜小区、府琛花园等建成投用。今年以来,围绕“1150”工程和“1022”工程(即建设10个精品社区,推进10个城中村改造,搞好50栋高层建筑;改扩建10条城区道路,新建2座洛河大桥、2个市民广场),加大县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力度。香山绿洲、锦瑞花园等17个总投资13.6亿元的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16亿元、实施拆迁42.1万平方米、开工68.44万平方米,分别占年度市定目标任务的170%、162%和122%。

4、抓新区开发促提升。把宜东新区作为产城融合的样板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来强力推进,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与洛阳市区对接。新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东至锦屏镇河下村,西至锦龙大道,南有锦屏山,北依洛河水,交通便利。规划区内投资1054万元的滨河南北路双立交桥工程正在建设,投资4.88亿元、总长31.5公里的兴宜大道、锦龙大道、迎宾大道、同力大道等“四纵四横”路网构架基本构成。总投资2.86亿元、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的县委党校综合楼、县人民医院、工商局“12315”服务中心、检察院技术侦查楼、劳动就业保障中心、卫生监督中心、交通养护大厦和金税网络中心等8家迁建项目加紧建设。投资3.4亿元、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环岛花园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以产带城,坚持走产城联动发展之路,透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总投资29.5亿元的深圳海斯迪电子有限公司、洛阳东瑞彩钢工程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落户新区。

5、抓城乡统筹促提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三级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重点实施投资8亿元的“710”工程,即在7个中心镇(三乡、柳泉、韩城、白杨、赵保、张坞、樊村)建设“10个一”工程(建设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高标准主街道和人行辅道、一座水质达标的供水站、一个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个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品牌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城镇功能,方便居民生活,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另外,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重点打造了牌窑和灵山两个新型农村社区。依托宜阳产业集聚区的轴承产业园,在香鹿山镇重点建设“牌窑新型农村社区”,采取“循环式搬迁”方式,即先安置再拆迁,分两期进行。目前,牌窑商住楼、宜东第一大街、新型商贸市场等项目正在实施。依托灵山景区开发,在锦屏镇重点建设“灵山新型农村社区”,以现有灵秀小区为依托,建设徽派风格独居小院。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中村改造是重点也是难点。宜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县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的安排部署,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坚持“六个要”,实现了和谐拆迁、高效拆迁,推动了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

一是方案酝酿要充分。在政策制定阶段,我们依照上级有关政策,透过外出考察,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则,按照“4+2”工作法要求,深入群众家中,

广泛征求意见,拿出初步改造方案,然后召开不同层次会议,逐条讨论研究,最终得到群众认可。使群众“明白签约、清楚补偿、高兴搬迁,顺利回迁”。

二是宣传发动要跟上。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在县电视台召开群众城中村改造工作专栏,宣传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宣传新型城镇社区建设的重要好处,宣传拆迁政策,宣传拆迁建成后的完美前景。同时还将规划效果图制成大小不同版面,挂在所改造村庄,向广大群众展示,将拆迁补偿及置换方案印制成群众通俗易懂的提纲进行公开,到达家喻户晓,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改造后的好处,增添群众改造工作的信心。

三是多方服务要扶持。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直相关职能部门顾大局、识大体,用心扶持城中村改造工作,解决拆迁户实际问题。电力线路拆除、有线电视、宽带、固定电话移位全部予以免费,新建自来水供水工程只收材料费,用心帮忙拆迁群众寻找房源,组织干部职工义务为部分拆迁户搬家等。

四是党员干部要带头。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镇、村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带头拆迁、率先垂范,作为对党员、干部先锋示范工程的主要考评资料。做先锋、舍小家、顾大家、不计得失。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五是具体工作要扎实。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件实事好事,又是一件难事,是一场硬仗,更是一次攻坚战。个别群众拆迁不用心,不是道理没想通,而是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束缚,总觉得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住惯了,突然搬迁心里难以适应。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委卢展工书记“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的工作要求,在“5+2”、“白+黑”工作法的基础上,镇、村干部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利用早、中、晚吃饭时间到亲戚、朋友家促膝谈心,使他们得到理解与支持,以点带面开展工作,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现“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

六是群众利益要维护。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我们实行公开透明,全方位理解监督,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切让群众满意。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开发商利益的状况下,充分保障群众的利益,透过城中村改造,不仅仅使城镇化进程得到推进,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真心得到实惠;不仅仅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关键是让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品位更加提升。

(二)以产带城、产城互动,实现向心发展

(一)培育主导产业方面。重点放在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上,不断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调整以来,我们用心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二是大力实施乡镇书记工程。要求乡镇书记工程务必围绕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对没有建立专业园区的乡镇,书记工程新上项目务必安排入驻县产业集聚区。加大对书记工程的

考核,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督查,定期通报状况,年底评比考核。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由乡镇书记工程引进、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成投产后,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乡镇占70%,县财政占30%,充分调动乡镇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的用心性。三是用心开展节会招商。强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心参加厦交会、广交会、中博会、豫洽会等招商节会,个性是在今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引进了华宇光电光伏产品、海斯迪锂电池等19个主导产业项目,总投资47.6亿元。四是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围绕区内中信重工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用心引进关联企业,重点发展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构成产业集群。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两个装备制造类专业园建设已初见成效,轴承专业园一期总投资13.1亿元的13个轴承类项目同时开工,进展顺利,年底前有望全部建成投产,二期拟入驻的总投资11.3亿元的15个轴承类项目,已完成签约,11月底前全面开工;西庄专业园入驻机械制造类项目8个,总投资24.7亿元。同时,以海斯迪锂电池项目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园和以雨润集团福润公司肉制品加工项目为代表的食品产业园正在建设。

(二)完善服务功能配套,增强县城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5.5亿元,建设路网框架65公里,铺设供排水、供热、供气管网182公里,实现集聚区企业全覆盖。南区日处理2万吨污水厂建成投用,北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11月底建成试运行,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8座,满足了企业的用电需求,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1座,为开展集聚区环境检测奠定了基础。二是健全生活配套。投资1亿元的集聚区廉租房、公租房,规划建设17栋住宅,总面积11.22万平米。投资200万元的轴承产业园生活配套项目,已建成投用。投资3亿元的至尚工业园项目,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办公楼、宿舍楼、餐厅等配套设施5万平方米。三是搭建服务平台。投资30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内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以及产品交易中心,配套服务设施有会议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商务中心等。

(三)推动产城互动方面。重点突出硬件建设,透过硬件共建共享,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按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集聚区建设理念,将集聚区建设与宜东新区建设相结合,联动开发,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几年来,我县6平方公里的宜东新区开发和三产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产城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助推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目前区内就业人数到达2.2万人。一是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投资2.4亿元全长17.5公里的洛宜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投资4000万的安虎线拓宽工程、投资4200万元的南区四条道路如期竣工通车;投资3.6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铺设管网46.5公里。二是加快事业单位迁建。不断加快投资2.5亿元的县医院新区、投资5000万元的县委党校、投资4500万元的信用联社综合大楼、投资2000万元的检察院侦察技术大楼向产业集聚区南区迁建,为加快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步伐奠定基础。三是注重三产综合开发。引进实力强的开发商参与集聚区三产综合开发,不断加快集聚区住宅小区、商业街、办公楼、酒店、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实施三产项目6个,总投资17.1亿元。其中投资7.5亿元的3个村庄改造项目,采用先建后迁、社区集中安置、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安排村民到产业集聚区就业,将

其保险纳入县保险体系,保障民生,进一步加快了产城融合发展步伐。

(三)新型社区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50个,开工建设14个,建成4个。

1、社区类型

(1)城中村改造型社区:城关镇东关街社区、红旗社区、白庙社区、锦瑞花园社区。其中东关街社区最具有代表性,该社区建设项目为我县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分锦屏住宅小区和农贸市场两个区域,可容纳居民1040户、商户400户,目前群众已回迁入住。社区内规划建设了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健身广场,并配备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社区附近建有校园及幼儿园、卫生所、便民超市、文化大院、体育场等居民生活服务场所,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十分方便。

(2)旅游景区搬迁安置型社区:锦屏镇灵秀社区。灵秀社区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处于锦屏镇灵山风景区开发中心地段,全村8个村民组,2000余人。该工程是我县配合灵山景区开发而实施的重点工程,位于锦屏镇灵山村,占地面积541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以高层与多层相结合的住宅楼25栋,住宅1650套,同时建设校园、医疗中心、村务中心、休闲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全部工程完成后,可供附近3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1060户、5400人居住。

(3)产业聚集型社区:香鹿山镇牌窑社区。牌窑村位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内,距县城10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组、670户、2356人。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该社区建设采取“循环式搬迁”方式进行,即先安置再拆迁,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涉及牌窑商住楼、宜东第一大街、牌窑新型商贸市场3个项目,可安置住户434户、商户246户。计划3年内将牌窑村建成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营销、服务轴承产业园等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4)整村搬迁进城型。焦家凹村位于锦屏山南麓,距宜阳县城7公里,地形为两山夹一沟,东西长约6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组、303户、1165人。由于地处宜洛煤矿煤田采空区,出现了群众房屋裂缝、倒塌、地表塌陷、水源断流现象,造成群众生活诸多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活面临的这些困难,决定实施整村搬迁,建设锦安新型农村社区。该项目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建设7层楼房8栋,330套,可安置焦凹村群众256户。目前,工程接近完工,年底前群众即可搬迁入住。

(5)小城镇依托型社区。其中樊村乡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于樊村村西,占地面积54亩,总投资5000万元,共规划建设农民住宅楼8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可解决320户、1500人住房难问题,同时,还规划了3000平方米商场、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社区依托小城镇建设,建成后除安置本村群众外,将整合附近村庄住户。

(4)多策并举,搞好资金筹措。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我县按照建设规划,用心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努力加大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农村社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校园、卫生院、文化设施、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等企事业单位用心参与,力争群众少花钱政府少投入,企业有效益,建设出亮点。锦屏镇乔岩村搬迁群众在购买住房时,每户享受上级1万元补助,镇政府协调信用社1万元贷款,并补贴一年利息1200元,有效推进了该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寻村镇段村社区,由村群众出地,投资商开发建设,村民以成本价购买,实现了双赢。

二、2012年工作打算和“十二五”规划

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年,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3条,新增城市道路22公里,逐步实现城区供水、供热、供气全覆盖,建设50个商业住宅小区和50栋12层以上高层楼;城镇化率到达38%。力争到2015年,城区人口到达35万、城镇化率到达50%,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构成一个水系充盈、绿地丰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宜阳,成功建立国家园林城市。

(一)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1033”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路网构架,优化道路布局,方便生产、生活,切实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潜力。“1033”工程即:10条城市道路、3个生态文化公园(香鹿山生态公园、锦屏山文化主题公园和滨河公园东延)、3条升级改造道路。

(二)以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

围绕“11512”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城市面貌三年出形象,五年上品位。重点实施:

(1)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实施城关镇:西街二期,白庙二期,水磨头村改造;锦屏镇:后庄整村改造,铁炉整村改造、灵山村改造;香鹿山镇:官庄整村改造,下河头村部分改造,段村村部分改造,牌窑村改造共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2)实施10个精品社区和50栋高层建设,确保2012年底,建成精品社区数量到达20个,建设高层到达150栋。

(3)12个旧城改造项目12个。

(三)以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心,完善城区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县委、县政府为把宜东新区打造成产城融合的样板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力求与洛阳对接,不断完善新区供水、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铺设4条9100米中压燃气管道;新建供热站21座,新建供热管网26公里,实现北城区供热面积100-150万平方米,开始辐射老城区和宜东新区。

(四)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1)经济适用房:投资9922万,新建套3栋26层共计5.94万平方米660套经济适用房。

(2)廉租房:投资2400万元,新建4栋多层共计2万平方米400套廉租房。

(3)公租房:投资3600万元,新建3栋多层共计3万平方米600套公租房。

(五)规划先行,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结合。重点搞好县域小城镇体系规划、产业集聚区内社区村庄规划、中心村社区建设规划,构成以县城为中心,包括产业集聚区、小城镇、中心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结构。构成“以县城为中心,四区(北城商住休闲区、东城产业集聚新区、西城文化旅游区、南城商业物流区)带动,七个中心乡镇为支撑、各中心村为延伸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格局。

(六)2012年至2015年城乡建设规划目标

1、县城建设改造。

一是旧城改造。计划利用社会投资约10亿元,重点对老城区、北城区、宜东新区沿街的部分商住楼、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和居民楼房实施改造,改造项目50个,拆迁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90万平方米。二是城中村与城郊村改造。重点对老城区的西街、中街、东街、白庙、后庄、铁炉、河下、水磨头和北城区的段村、下河头、官庄、下韩等城中村与城郊村实施改造,争取“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县城建成区内的城中村与城郊村改造任务。三是房地产开发。“十二五”期间在确保完成50个商业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和150栋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同时,力争突破60个小区和200栋高层建筑。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6.2万平方米的廉租房、2.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3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五是路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县城详规,县城规划区内每年至少要开工建设道路6条以上,透过5年努力,使规划区内的老城区构成“10纵5横一环”、“北城区构成12纵5横一环”快捷道路网络。六是北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保证投

资5960万元的北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达标运营。七是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完善老城区、北城区、宜东新区、产业集聚区供水与排水主管网120公里,使“四区”的排污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实现供水全覆盖目标。八是加快供气供热工程建设步伐。争取2015年底实现全城区管道供气率达80%以上,北城区全部供热、老城区部分供热。

2、村镇建设改造。

一是加大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采取每个乡镇每年政府投资50万元、社会投资200万元、引进政策性资金100万元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各乡镇所在地及所属村庄的道路、绿化、供排水、文化广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校园、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用心向上争取资金。对各乡镇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完善,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各村庄的环卫、绿化、道路、垃圾清运实施综合整治,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县打造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新型农村景象。三是利用政策性资金和各乡镇自筹资金深化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6000个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入营造环境,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基础。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突出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筹集问题,道路、桥梁、北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不同程度存在资金配套缺口,矛盾较为突出,导致有些工程被迫推迟实施。

(二)征地、拆迁等问题,部分工程道路因地面附属赔偿、拆迁进展缓慢,影响了施工计划和进度,拆迁与补偿难以统一,有些工程往往是商谈时间比施工时间还长。

(三)旧城、城中村改造问题,旧城、城中村改造中不同程度上存在拆迁难度大、拆迁成本高、干群顾虑多等问题,政府、群众、开发商三方利益难以协调,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除城中村改造型社区外,其他社区土地审批不易。城区改造项目采用土地集中挂牌出让,由开发商进行开发,村群众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其他社区占地大多属于群众土地,土地性质变更较难,影响工作进程。

(五)集中搬迁不便操作,新建房户不愿搬迁。随着农村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参差不齐,一些潜藏在农村深层次矛盾也表露显现,尤其个别人偏激执狂,抱着一些过分诉求不配合搬迁。

(六)农户社区搬迁融资渠道单一,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贷款环节多,手续繁琐,又加上社区群众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强大的公共积累作支撑,扶持效果甚微,使这些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

四、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推荐

1、推荐上级政府对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进行修编。

2、进一步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和只求城市自我发展的思想行为,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这应视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3、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4、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潜力的理性视角,看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个性要注意既适时遏制片面大城市热,又能引导防止或有效治理小城镇建设的无序化。

5、社区建设应注重宣传引导。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思考群众潜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暂可不需要建房的能够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施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取,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潜力。

6、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

7、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近两年来,得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要透过政策扶持,贷款优先等方面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

8、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选取村情好,群众觉悟高的村做为试点村先启动,政府用心搞好各种服务,创新实践,培植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促启步,将政府的引导为群众的自愿行动,构成强大合力,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力、顺利、健康推进。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城镇化、建设、工作、发展、农村、环境卫生、垃圾、新型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范文网参考手机移动版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范文参考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范文参考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TOP100范文
范文参考网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cw.cn#live.cn (注#改为@) QQ:970873901
范文参考网 | WAP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投稿指南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Copyright fw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