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参考网
范文参考网 > 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 >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原创11篇
范文搜索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原创11篇

发布时间:2018-05-22 编辑整理:调研报告 来源:范文参考网 手机版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原创11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原创11篇


下面是范文参考网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原创11篇,请您参阅!如您需要符合您实际要求的调研报告,那么您可以点击网页两侧的QQ和在线客服,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哦!

篇一

从近几年扶贫审计结果看,扶贫政策的落实在改善民生、推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审计发现的问题看,各地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工作中仍然存在基层工作不细致、部门监管不到位、落实政策不全面等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极大影响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工作不细致,影响扶贫功能有效发挥。一是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表现为应纳入未纳入和不应纳入的纳入了。一方面,一些符合贫困条件的对象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系统,因此享受不到扶贫政策的扶持,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脱贫;另一方面,一些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对象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系统,使得特惠政策变成了普惠政策,扶贫政策的扶贫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二是扶贫措施不细致,操作性不强。一些地方未按规划分年度落实项目计划、未建立项目库;扶贫项目名称、完成时限及责任人不具体,项目应达到的效果不明确;统筹资金只明确了来源及总量,但未明确对接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具体投向和建设项目计划。个人简历三是产业扶贫项目规划脱离实际。为了追求政绩搞“一刀切”,不经调查研究盲目跟风上项目,导致形成空壳项目和虚假项目,让产业扶贫成为空话。

(二)部门监管不到位,造成扶贫工作绩效不佳。一是各级扶贫工作部门对产业扶贫项目绩效管理缺位,对项目是否按期开工、是否按期完工、完工项目是否正常经营、是否产生效益缺乏监管,扶贫项目存在长期不完工、完工项目偏离扶贫政策目标,影响扶贫效果。二是财政部门只负责资金预算安排和资金下达,对资金是否发挥效益缺乏跟踪监管,扶贫资金长期滞留闲置未发挥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纪委对各相关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失职渎职问题处理不严,追责问责乏力,相关扶贫主管部门存在懒政怠政现象,一些地方党委为追求脱贫进度,弄虚作假,贫困户在产业项目尚未见效、易地扶贫搬迁或危房改造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被脱贫问题比较普遍,心得体会直接影响扶贫工作实效。

(三)落实政策不全面,导致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一是政策宣传不全面,对扶贫政策中关于“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的精神领悟不深宣传不力贯彻不透,对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宣传不够,引导贫困户奋发向上、自主脱贫的力度不够,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不够,极少数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惠顾下养成了坐等资金过日子的不良习惯。二是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不紧,存在重资金项目扶贫轻思想技能扶贫现象,贫困户没有脱贫致富的长远思路,没有创业发展的一技之长,脱贫成果难以长期稳固。

二、建议

(一)精准识别对象,确保贫困对象应扶尽扶。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精准确定贫困人员,并及时更新、完善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对确实符合贫困标准的人员及时补录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对已经实现脱贫的要及时退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真实完整有效,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能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二)细化操作方案,确保扶贫政策发挥最大效益。各地的扶贫工作操作方案,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项目一验收的要求制定,并明确建设标准,明确完工时限,明确项目应达到的成效,明确验收制度,范文内容地图明确责任人及其职责,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发挥效益。要进一步明确县扶贫办、各级财政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管理职责和监督责任,确保扶贫工作每一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见成效。

(三)加大问责力度,强化部门履职尽责意识。健全扶贫政策落实责任追究制,对扶贫项目监管部门和实施部门同步问责,对各扶贫主管部门及各扶贫项目相关责任人在扶贫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弄虚作假甚至失职渎职等问题,纪委要进行常态化监管与问责,哪个项目出现问题就同步追究直接其责任人及监管责任人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抓出成效的高压态势。

(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要加大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那些自立更生、勤劳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以身边榜样的力量增强贫困户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要加大知识技能扶贫力度,通过文化培训、技能实训等措施,让贫困人员掌握1-2门实用技能,变“我要致富”为“我能致富”,以贫困户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巩固扶贫成果,达到彻底脱贫致富目的。

篇二

一、**村基本情况

(一)**村地处环境等基本情况

*镇**村是**市精准扶贫工作重点村,也是“十三五”规划内的重点贫困村,该村地处**市西北部,距市区75公里,有林地面积14405亩,耕地面积1068亩,人均耕地为0.67亩。全村11个村小组,312户共1588人,共有党员14人(其中正式党员13人,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预备党员1人),精准扶贫户97户(其中纯低保户10户,扶贫低保户87户)共258人,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6.2%。该村低保人数为58人,占总人数3.7%,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人数1486人,参合率达98.3%,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642人,参保率为74%。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563元。**村与周边村组相比,经济较落后,贫困发生率高,村民多年来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

(二)**村村民生产生活和教育情况

**村山多地少,受当地气候和种植条件影响,适合油茶、毛竹等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生长,也有传统种植油茶、毛竹等经济作物的习惯。除了2户村民养殖山羊300余头,初步规模外,受自然环境和养殖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有部分村民养牛,部分村民养鸡、养鸭,但都不具产业规模。由于没有适当的农技支持,农作物受自然影响大,普遍收成少、质量次。

教育方面,**村小学教学建于1998年,建有教室9间、教师住房13间、食堂2间,在校学生147人,入学率达100%。据统计,全村高中及其以上学历有43人,占总人口的2.7%;初中学历有326人,占总人口20.5%;小学及其以下有1219人,占总人口的76.8%,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三)**村基础设施和居民医疗卫生情况

农村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设施均较落后,导致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先进的生产要素无法辐射至此。**村目前只有1条宽3.5米工作总结、长4.2公里的通村道路,通组道路11条长26.5公里,其中还有9条长约18.4公里未进行水泥硬化,仍是泥路、山路,交通不便。该村共修建已通车桥梁1座,待建桥梁4座。通讯信号已覆盖106户,占总户数34%,已安装宽带户数11户,占总户数3.5%。电视、广播户户通工程已覆盖258户,占总户数82.7%,还有54户无信号。该村已修水陂3座,还有4座水陂待修,已修复三面不见土水渠2条总长1605米,还有8860米待修复。该村土坯房已改造283户,正在进行土坯房改造1户,还有28户还未改造。该村人口分散化严重,医疗卫生条件欠缺,村民看病只能去附近村子或去镇卫生院,山路较远,村民看病困难。

(四)**村居民收入情况

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村这几年贫困现象得到了初步缓解,但依然不容乐观。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计,该村共有608人外出务工,占劳动力的82.3%,外出务工地点主要是在福建、广东、江浙等地,主要以挖煤、制衣、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电子为主,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为1.5万元。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563元,普遍偏低,村民间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五)**村产业发展情况

该村主要以油茶种植为主,共有低产油茶林1260亩,2015年已对620亩地产油茶林进行了改造,**年计划对剩下的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目前,新发展油茶基地206亩,现已整地150余亩。田地以种植水稻为主,生产技术落后,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养殖业基本没有形成规模,除2户山羊养殖户形成初步规模外,基本都是农户零星的养殖,以自产自销为主,没有产生明显经济效益。

(六)**村“5.18”受灾情况

“5.18”特大洪水灾害给**村带来严重损失,山洪地质灾害导致226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受损严重28户,现已修复112户。123亩农田被冲毁,153亩农作物受损,冲毁桥梁2座,损毁公路12.7公里,因灾全村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

二、**村致贫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村地处偏僻、四面环山,山路崎岖,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范文写作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圩镇,交通不便。通村县级公路总长8公里,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基本上不能通车,还有9个小组约810多人没有通公路,出行极为不便。村民唯有靠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妇女在家务农来维持生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

(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村重特大疾病和残疾人口比重较大,有重特大疾病和残疾占总贫困户38%。由于重特大疾病和残疾人需要医治,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村民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支付高额医药费,有的甚至债台高筑,使部分贫困家庭生活更加艰难。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如该村老屋家小组的吴远路,45岁,于8年前在山上采摘油茶时从山上摔伤导致瘫痪,多年卧病在床,失去劳动能力,主要收入来源靠妻子在外打工。家中育有二女一男,儿子今年18岁,去年重病至今,已花费医疗费3万元,家中生活困难。

佛子坳小组的姐弟俩,姐姐罗梅微12岁,范文参考网弟弟罗承辉8岁,母亲于前年改嫁,父亲于去年意外身亡,姐弟俩只能靠68岁的奶奶张凤兰抚养和政府救济维持生计,姐弟俩都在**小学上学,生活十分困难。

据统计,2013年-2015年,**村住院人数达453人次,住院费用总计157.2万元,报销77.7万元,报销比例为49.49%,其中,2015年住院人数达166人次,住院费用总计51.7万元,报销27.3万元,报销比例为52.8%。

(三)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制约发展

**村地处偏僻,资源环境相对恶劣,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计,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外出务工人数608人,占劳动力82.3%。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家里缺少劳动力,无法从事生产劳动,无法形成生产、存储、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服装行业,近年来,国际服装行业不景气,停工下岗的农民工偏多,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大幅度降低。

(四)缺乏资金、技术支持

**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积累经验后,有的村民想在家中搞种养产业,大部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而放弃在家中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村农村网络覆盖不强,新的传媒方式普及力度不够,仅靠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导致村民信息不畅,严重缺乏科技信息,热门思想汇报加之村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技术指导不到位,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村民种植、养殖后劲不足。

三、**村脱贫思路

(一)加强扶贫攻坚队伍建设。以“连心”工作为抓手,安排市委宣传部对**村进行驻村帮扶。实行领导干部“321”结对帮扶制度,确保**村97户贫困户联系帮扶全覆盖,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扶,帮助97户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该村所属乡镇瑞林镇设立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与帮扶部门市委宣传部及时沟通协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村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推进。

(二)因户施策,精准帮扶。针对**村97户贫困户不同贫困情况、不同致贫原因、不用贫困类型,为每户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一对一帮扶,为其“量身定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1、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村山多地少,村民有传统种植油茶的习惯,村两委、“连心”工作队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上门走访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意愿,认真分析比较,经反复论证,结合**村实际情况,最终确立了“以发展油茶产业为主导,做好山上开发,山下养殖,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发展思路。为解决发展油茶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资金、专业技术等问题,村两委、“连心”工作队干部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抱团”模式发展油茶产业,成立**村油茶产业发展理事会。理事会由村两委牵头负责,从贫困户中选举产生责任心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理事会成员3名,从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2名任理事会会长和副会长。村两委和“连心”工作队向贫困户发放告知书、承诺书、签订意愿书,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理事会中,实现“抱团”发展。理事会成员以劳力入股,山主以林权入股,贫困户以户均5000元的产业以奖代扶资金入股,确定分成比例为1:2:7,收益1成归理事会,2成归山主,7成归贫困户,并且签订分成比例协议。

通过成立理事会,可有效解决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发展产业难的问题。集中连片基地发展模式有利于在基地套种其它产业的发展,增加精准扶贫户经济收入,在油茶基地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前,在油茶林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可养殖鸡鸭或种植名贵中草药等。初步估算,套种野山椒一项就可以每亩产生收益700元,油茶基地增加收入182000元,养殖“三黄鸡”8万只,可增加收入780000元。与此同时,可增加贫困户在基地的务工就业收入,此种模式,预计可增加贫困户户均收入1.5万元,由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

2、大力实施就业扶贫,提升就业技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整合市、镇、村技术资源,形成合力,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并对参与培训的扶贫对象给予适当的扶贫补贴。实施“雨露”计划,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600元培训补助,提升其创业就业技能;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实行免费学习,并连续两年补助1500元。同时,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如油茶种植、毛竹种植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狠抓技术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积极鼓励创业扶贫,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的,经审核可给予5万元至30万元贴息小额贷款。

3、大力实施保障扶贫,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村97户贫困户中有38%因病致贫,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对精准扶贫户由政府出资为其购买额外的合作医疗保险,确保大病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保险保障,并逐步提高报销比例达到90%。对尿毒症、重性精神病等8种大疾病实施免费救治,对耐多药肺结核、肺癌等15种重大疾病实施大病救助,减少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发生。

4、大力实施金融扶贫,解决资金发展难题。积极实施小额贷款扶贫政策,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市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对扶贫信贷实行分账核算,进行风险补偿。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市“财政惠农信贷通”要向带动脱贫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和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倾斜,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住房抵押贷款。探索实施政府购买金融保险防范因病因灾返贫。

5、大力实施搬迁移民,加快城镇化进程。市政府鼓励精准扶贫户通过搬迁移民,改变生产生产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扶贫户享受“进城进园”政策,在市工业园“梦想家园”购房,家庭成员每人补助4000元。**村茶坑、新安小组42户261人,地处边远、环境恶劣,道路、水利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修路修水渠等成本较高,规划贫困户实施搬迁移民,通过就业等方式脱贫。2015年,新安小组贫困户李怡浪已经搬迁入户市“梦想家园”,并享受了“进城进园”帮扶政策,目前已在市工业园就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要改善**村交通条件,积极加快村组道路建设,修建桥梁,满足村组之间基本生产生活需要。要加强水利建设,因地制宜修建水陂、水渠等,解决生产用水问题,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要加快宽带网络信号覆盖和安装建设,使宽带网络能够进入农民家中,方便村民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带动农村电商发展。

(四)加强精准识别,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全村精准贫困户建档立卡,制定每户的脱贫规划,每年对精准扶贫户脱贫情况进行核定,对已经脱贫的农户进行核减,对因病因灾等致贫农户新增为精准扶贫户,加强精准识别工作,让真正贫困的农户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精准扶贫户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2015年,根据农户脱贫、返贫情况,全村调整贫困户12户。

(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奋发进取发展产业而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起到积极示范作用。通过连心工作队上门走访、宣传等形式,向贫困户宣传国家精准扶贫方针、政策,帮助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引导其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找对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脱离贫困。扶贫深处是赋权,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户主观能动性,激活内动力,让他们自觉投入到扶贫攻坚的道路中去。

篇三

**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市,也是中央苏区的中心。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49个贫困村、56345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占10.09%,贫困面仍然较大。为了啃下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17年提前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片区县市摘帽,最近,本人带领财政、审计、林业、交通、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拔英乡邱坑村、丁陂乡山潭村、瑞林镇大坪村、上芫村、冈面乡陈坑村、万田乡麻地村、茶亭村等7个较边远落后的“十三五”贫困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7个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5户2031人。其中,**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所调查的7个村没有一个村有像样的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几乎空白,集体收入仅有一些土地、林地、矿山的租金或公益林补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收入,村里不管大事小事都只能向上“等、靠、要”。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债务不少,入不敷出,少则二、三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正常运转难以维计。

(二)基础设施落后。村组道路没有实现通达。目前7个贫困村还有19个村小组不通道路,410多户2000余人未解决入户道路问题,出行极为不便。水利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7个贫困村有29个村小组20000多米没有修通水渠,导致16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没有保障,一遇洪涝干旱,农作物就减产减收甚至绝收。如**年“5.18”特大洪水灾害给上芫村带来严重损失,123亩农田被冲毁,153亩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农村电力保障还有盲点。农村电网用电安全和质量问题突出。7个贫困村中有11个村小组未进行农网升级改造,一到用电高峰,稍大功率的家用电器就无法正常使用。如**电压低,猪婆岽小组则尚未通电,急需加快电网改造。通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7个贫困村中有2个村目前无电信基站,通信讯号弱,无4G通信网络、无宽带网络,急需加快信息扶贫步伐,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7个贫困村还有30多户居住危旧土坯房中。医疗卫生设施落后。村民看病只能去附近村子或去乡镇卫生院,山路较远,村民看病困难。

(三)自我发展能力差。大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加上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自我“造血”脱贫致富能力不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据统计,7个村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比例占65%,初中文化程度占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劳动力素质不高。二是进取意识不强。村民思想较为保守,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思变、图新、寻求突破的新风尚还没有全面形成。三是缺少致富带头人。7个村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不多,绝大部分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薄弱,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大。7个贫困村重大疾病和残疾人口多,有重特大疾病和残疾的占总贫困户人口的28%。由于重特大疾病和残疾人需要医治,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村民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支付高额医药费,有的甚至债台高筑,使部分贫困家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实在不能再抗,不能在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些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如瑞林镇上芫村老屋家小组的吴远路,8年前在山上采摘油茶时从山上摔伤导致瘫痪,卧床多年,失去劳动能力,主要收入来源靠妻子在外打工。家中育有二女一男,儿子今年18岁,去年重病至今,已花费医疗费3万元,家庭生活实为困难。

三、脱贫攻坚对策

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实地察看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现提出以下脱贫攻坚对策:

(一)实施“扶志”工程,解决思想脱贫问题。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引导贫困户树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苦熬不如苦干”“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目前,剩下的贫困户都是“硬骨头”。对于这部分贫困群体,客观原因是没有致富门路,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不强,只有充分激发他们自身强烈的致富愿望,扶贫攻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用好教育手段。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利用好村组干部、乡村“五老”在村里的威望和人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一对一做思想工作,动员贫困人员亲属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主动性,真正把扶志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采取媒体宣传、干部宣传、文化宣传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用好法治手段,大力推进法制扶贫,以“法治**”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着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赌博行为的打击力度,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自觉远离赌博等不良陋习,引导群众自觉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脱贫致富上来。

(二)实施“设施扶贫”工程,打牢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村庄整治。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切实加大贫困通路、通电、安全饮用水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由农工部在每个贫困村中打造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奖补措施,每座补助800元,确保65%的农户拥有水冲式厕所;由邮政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一个e邮站点,实现村村通e邮;由工信局解决贫困村通宽带网络问题;由水利局解决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由供电部门解决低压电升级改造问题。

二是抓好通组和入户道路硬化。由交通部门牵头各乡镇对未列入项目规划的贫困村通组公路、入户道路进行摸底调查,列入项目规划;由农工部负责中心村点通组和入户路硬化,市、乡镇扶贫部门负责剩余部分通组和入户路硬化;由财政评审部门综合考虑通组、通户道路施工难度、原材料运输等问题,实行公路建设分级补助,对运距远、施工难度大的道路适当增加补助标准,对运距近、施工容易的道路适当降低补助标准。鼓励农户自建,建设10-20户的自然村实施奖补5万元,25户以上自然小组奖补10万元。

三是抓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利用好贫困户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积极引导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的贫困户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引导。结合每一贫困村实际和群众传统种植习惯,进一步完善各村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引导和帮扶贫困群众规模发展适合当地实际,周期短、效益高的肉牛、生猪、优质稻、脐橙、瓜果、蔬菜等扶贫产业;

二是打造特色产业链。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和以土地、林地、劳动力参与产业基地或合作社,实现分红,建立稳定收入来源,加快脱贫步伐。每个贫困村都要有农业龙头企业,有产业合作社和e邮站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大户+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互联网+”电商销售平台,扶持和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白莲、脐橙等特色产业,切实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开展就业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就业愿望,开展厨师、家电维修、种养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有一定就业技能,但就业困难的,通过就业局推荐,引导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除了进行创业培训外,还要从项目、资金、专家指导上给予大力支持,实行免费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如提供保洁、护林、农技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等。

三是建光伏扶贫电站。由扶贫办切块安排产业扶贫资金,为每个贫困村建设一个30KW的光伏扶贫电站,切实解决贫困村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问题。

(四)实施“搬迁扶贫”工程,助园“安居梦”

一是由乡、村摸清无安全住房贫困户底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建设保障房,确保所有贫困群众都能住上安全房。

二是有序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地质灾害频发的贫困群众,按照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采取进城进园,市级部分保障房,圩镇和中心村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

三是落实好贫困户土坯房改造政策。全面推进移民搬迁与危旧土坯房改造有机结合,实行政策叠加,对无人居住的自然小组如安全住房达70%以上进行落实土坯房维修改造政策;对安全住房在40%以下的住房进行拆除并按增减挂的政策补助,或进行中心村小户型给每户50-90平方办法安置,并给予同步搬迁每人8000元,贫困户每人2万元的标准补助。

(五)实施“保障扶贫”工程,提升救助水平

一是落实“四道”保障线。提高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应达到90%以上,扩大贫困人口慢性病可报销病种,对贫困户慢性病的门诊报销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对尿毒症、急性精神病等8种重大疾病实施免费救治,对耐多药肺结核、肺癌等15种重大疾病实施大病救助,减少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发生。

二是加大农村养老工作力度。农村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类疾病,有的耳聋、视力、腿脚不好,虽然有子女,子女却无力顾及,对这类老人要予以特别关爱,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为孤寡老人开展亲情陪护,心理疏导,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基本养老活动,实现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养老后顾之忧问题。

三是完善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故,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家庭或个人。通过发送临时救助金、生活必需品等方式,解决其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难题,编密编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真正体现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帮扶救助每一个需要帮扶救助的困难群众,实现扶贫扶济到点上、根上、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河北等地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这为我们的扶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动力。2012年,中央启动实施国家重点支持**脉片区扶贫攻坚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也同步启动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开发工作,每位省领导亲自挂帅与省直有关部门组成扶贫攻坚组,对口帮扶全省各贫困县市区开展扶贫工作,这为**县等革命老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引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指明了方向。三年来,在中央和省市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县凝聚全县上下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六大”扶贫攻坚战略,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扶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贫困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中部、**市东北部、**脉东段,属“红色东井冈”范围主要区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全县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8个镇、1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3个国有垦殖场和林场,234个村(居)委会,27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万。其中,省委扶贫组挂点的龙冈畲族乡位于**县南部,是**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面积14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5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50人),贫困人口1413人,辖区内龙冈村、毛兰村是“十二五”省级重点贫困村。龙冈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史迹——1930年12月30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歼灭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敌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纯朴善良的**人民,始终以一颗永不磨灭的爱党爱国红心,以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不同的形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县成了国家扶贫攻坚的第一线。2012年,经国务院论证,**县属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38个县之一,是重点扶持县。到2014年,该县共有30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全县建档立卡共识别出贫困对象14535户33146人,全县贫困发生率达9.3%;30个贫困村共有人口45160人,劳动人口22608人,其中贫困人口8925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19.8%。

通过分析,导致该县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基础设施差。该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水库库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山体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致使广大农民群众因灾返贫现象突出。山区乡镇,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二是人口素质偏低。一些地方由于受历史、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影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三是自然灾害多发。该县属水旱灾害、山体滑坡、风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区,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农合、农村低保和农民养老保险等多项保障制度,但标准还较低,只能缓解贫困状况,不能根除贫困现象。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该县济实力还不强,县乡财政扶持资金有限,村集体经济单薄,配套资金较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主要靠上级财政扶贫资金,一些市场前景看好,具有发展潜力,效益突出的项目缺资金扶持而不能发展壮大。五是增收渠道狭窄。由于道路交通不畅、市场信息不灵、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不广、产业化龙头企业太少等原因,以粮为纲仍然是大多数贫困户的主要生产模式,已发展了水产、果林业的贫困群众也由于后续投入资金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较窄、加工业落后,致使种养业难以形成规模,导致贫困户经济结构单一,增收速度缓慢。

二、贫困帮扶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近年来,该县累计筹集各级扶贫资金10954.87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926个,帮扶13650人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各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1.全面加快整村推进步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三年来,省级下达整村推进(村庄整治)扶贫资金共计1155万元,整合其它各类资金2630万元,安排项目217个,新修道路90.64公里,新建桥梁3座,解决了2.3万人行路难的问题;改水966户,解决3400余人饮水困难的问题;新修农田水利设施19处,项目受益农户590户。通过三年的贫困村村庄整治,打造了**县中村乡梅仔坪村梅仔坪组、君埠乡君埠村后街组、鹿冈乡鹿冈村丰禄源小区、坑田镇模源村模源组和堵口腰组、沙溪镇长坑村长坑组等一批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美丽新农村。

2.重点开展产业扶贫攻坚,特色扶贫产业为民增收致富。2012年,**县成为全省首批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重点帮扶县。2012-2014连续三年,该县获得了省政府每年下达的省级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三年来,该县充分利用各重点贫困村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科学合理安排产业扶贫资金,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了白茶、烟叶、食用菌、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蔬菜、白莲、百合、木竹、畜禽、水产、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012年以来,全县所有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农户35000户,覆盖贫困户8200户,预计帮助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3.不断加大移民搬迁力度,移民摇身“变居民”安居乐业。为帮助南部山区乡镇的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近年来,该县按照“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大力开展移民扶贫,动员和组织这些深山贫困群众搬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移民扶贫成效显著。2012-2014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69.6万元,搬迁移民5562人,其中建成集中安置点14个,共安置移民1840人。如今的移民安置新村,一排排崭新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一条条蜿蜒平整的水泥路通往致富之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不断壮大,自来水家家入户,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庄干净漂亮、有序和谐,营造了“水清、河畅、天蓝、气静、路通、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处处呈现出一片富庶祥和的景象。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从扶持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到对贫困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直补和贴息,再到实施精准扶贫,**县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扶贫开发的新思路。2014年,该县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永办字〔2014〕124号),全面实施“1+2”式精准扶贫,即由全县789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每年对接帮扶2户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将2014年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的8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每户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为5000元。通过一年帮扶,帮助158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主要做法是:

一是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找好对象,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工作。只有基础掌握了、底数摸清了,才能谈得上“精准”。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县乡审定等方式准确的找出扶贫对象。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可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根据国家制定的贫困标准,确定具体的贫困户,并张榜公示,保证确定的扶贫对象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录入电脑,建立动态档案和帮扶台账,实现全省联网,使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挂扶单位的帮扶情况一目了然。

二是全面摸排,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县有3万多贫困人口,每家每户、每村每组的情况都千差万别。在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调研,了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贫困户生活生产情况,找出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为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该县把30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和3.3万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县直机关单位,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明确了“谁去扶贫”和“扶谁的贫”,为贫困户选定产业帮扶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指导选定扶贫项目。在找准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该县每一名科级干部对每户扶贫对象都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做到了“一户一策”。确保帮扶贫困对象的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让措施看得风、摸得着、见实效,这是精准帮扶的核心。该县的精准扶贫工作,结合了农户实际和各地资源优势,因户制定发展短、平、快的产业帮扶项目,大力发展效益好、能稳定的项目,保障农户脱贫后能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该县还制定了分类帮扶制度,除了采取“1+2”精准扶贫之外,对于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实行了县财政全“兜底”式救济。

四是精准考核,完善扶贫攻坚体制机制。精准扶贫要求规划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切实做到“一户一法”。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真正实效,需要各乡镇、各部门甚至是每个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必须要落实帮扶责任制。2014年,该县建立了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与扶贫资金分配挂钩,真正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

当然,在看到**县取得了扶贫工作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是贫困群众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不均衡,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群众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科技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差别化要求。

三是贫困群众抗击风险的能力弱。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受市场经济波动较大,贫困群众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导致产品滞销或亏本出售,这给一些贫困群众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因而未能形成一些竞争性的主导产业。

四是开展精准扶贫缺少专项资金必要保障。鉴于上级未设立专项精准扶贫资金,目前,该县主要是从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中划拨80%专门用于精准扶贫。由于这一千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大部分用在了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上,这大大降低了该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无法促进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看不到他们对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

四、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一直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经过近三年对**县挂点帮扶工作的深入调研、反复探索、实践操作和总结经验,我们对下一步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确保取得更好实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都有搞好扶贫攻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都要把扶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和强化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县乡两级必须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并保持适当的稳定性。扶贫开发任务繁重的贫困乡镇,要成立精干的乡级扶贫机构和专职扶贫专干。

二是加大扶贫资金统筹安排。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必须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一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县级财政要把贫困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地方配套资金及移民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财政配套资金,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大扶贫”格局。二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注意整合财政、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增减挂等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支持贫困地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普及、龙头企业规模扩建等建设。三要强化扶贫资金管理。要完善扶贫资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用于与贫困户有直接关联的项目上,真正使贫困农户受益。严格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和财政报账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同时,加强对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和审计,防止出现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如有发现,严加惩处。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要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农民是扶贫攻坚的主体,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实施和监督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要引导企业带动扶贫。引导和动员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支持、参与扶贫,拓宽投入渠道,增强投入力度。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各级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稳定的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机制。三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努力开辟更多渠道、探索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帮助贫困群体,唤醒和激发社会的扶贫济困意识。让那些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人及时了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情况,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培训,全面提升社会扶贫队伍的专业水平。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扶贫济困光荣的价值取向,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伟大事业。

四是帮扶措施要落实到村到户。针对贫困人口,明确帮扶措施。一要逐户摸底,建档立卡,并因户制宜,逐户明确帮扶措施;二要落实责任,采取领导联系、干部挂钩、党员帮扶等形式,把帮助贫困农户的责任落实到人,不脱贫、不脱钩;三要加强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外出务工就业增收能力;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产业基地覆盖、能人大户带动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五是加大移民搬迁帮扶力度。开展扶贫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这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人口城镇化难题;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

六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一要贯彻落实各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运行;二要实行所有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信息要进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严格实行报帐制度。各重点贫困村应建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公告牌”,规划编制、实施及进展情况上牌公告,接受村民和社会的监督;三是要引入奖惩机制,切实保证扶贫开发取得实效。对各重点村、移民安置点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具体安排到村实施规划的扶贫资金额度在适当幅度范围,视各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在项目资金范围内进行调剂;四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立村级议事、决策、干事的长效机制,做到村务工作规范有序,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村级经济发展壮大,村风民情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扶贫开发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8月底,信州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存在问题

1、部分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

2、部分单位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3、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

4、产业扶贫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理人员和资金不到位,进一步阻碍了产业扶贫政策的推进。

二、贫困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薄弱。一是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落后,二是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

2、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区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3、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4、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部分已经脱贫的群众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5、缺钱缺项目缺劳力。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力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教育。另一方面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帮助部分闲散劳动力就近解决工作问题。

2、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4、加强教育扶贫力度。确保符合教育扶贫条件的学生享受减免学杂费等优惠政策。

5、增强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

篇六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18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柯柯镇中村环宇新型建筑有限公司、东沙沟村、铜普镇都兰河村,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以及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周密安排部署,全面压实精准扶贫责任。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全县扶贫攻坚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各常委任副指挥长的县委脱贫攻坚指挥部,明确了四镇驻镇指挥长。县、镇、村逐级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二是完善工作方案。制定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等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方案。印发了《**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帮村、党员干部职工结对认亲帮户“双帮”工作方案》,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模式,形成了党委政府主抓、部门企业参与、全社会合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大格局。全县23个党政机关牵头42个事业单位和60家驻县企业与405户、1113名贫困人口固定结对,截至目前,共落实发展资金23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59个。三是规范工作流程。精心编制了《**县精准脱贫工作手册》、《**县驻县企业结对帮扶诚信档案》、《**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绩效档案》等档案资料,详实记载了贫困户家庭现状、结对帮扶情况、联点帮扶工作日志等内容,准确把握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设立扶贫基金,将扶贫开发项目资产收益分配结余资金、金融扶贫带动资金、募捐筹集等资金纳入基金范畴,用于贫困人口脱贫。四是加强数据平台建设,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局要求,在**扶贫信息平台对**年预期脱贫的贫困户和退出的贫困村进行了标识,完成了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帮扶措施等模块的重新录入工作,并对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核查。为全县38个行政村配备了电脑、接通了宽带,进行推广**县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五是强化督查指导。县委成立了五人督查组,不定期的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导。同时从相关行业部门抽调19名业务骨干,组成四个督查小组,按照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的十八项指标,针对每一个贫困村(户)逐一进行排查、梳理、指导,确保10月份通过自验完成脱贫任务。

(二)坚持整体推进,保障精准脱贫增收底线。**年,省州累计下达到位扶贫专项资金5547.5万元,我县已拨付使用资金3856万元,资金使用率达70%,剩余1691.5万元为异地搬迁项目、产业园项目、旅游扶贫等项目资金,按工程进度进行拨付。一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良好发展态势,在茶卡镇建设旅游扶贫产业园,将1500万元旅游产业园项目发展资金入股到**县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按照10%保底分红,年收益可达150万元,均分给全县908名贫困人口,人均可增收1651元。二是通过资金入股企业稳定增收脱贫。将省级贫困人口脱贫发展资金460.16万元投入县恒信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年均不低于10%的收益计算,每年可分红46万元,人均可增收640元;另将铜普镇都兰河村、察汗河村、河北村120.96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投资到金泰哇玉公司,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已与7月6日进行首次分红14.52万元,189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68元。三是发展旅游产业脱贫。将3个旅游扶贫村的900万元发展资金入股旅游扶贫产业园,按照10%收益计算,每年可分红90万元,重点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人均可增收991元以上。通过上述几项措施,预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刚性增长可达3282元以上,人均家庭资产增加6400元以上,今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将全部清零。

(三)坚持综合施策、夯实精准脱贫基础。按照“八个一批”及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的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找准关键点、抓住支撑点,集中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把握精准脱贫工作的针对性和长效性。一是实施好易地搬迁项目。将易地搬迁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200万元,以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将集中搬迁安置铜普镇都兰河村129户406人,茶卡镇6个村46户131人。搬迁项目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对贫困户坚决做到“两不超”(自筹不超1万元,面积不超80平方米),使贫困户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二是推进危房改造。针对不能享受易地搬迁项目,属于就地改造的贫困户危房,县财政筹集资金225.5万元,对27户通过补助的形式(1户1人补助5.5万元,建40平方米;1户2人以上的补助9万元,建80平方米以内),动员贫困户自建。三是低保政策兜底扶贫。根据海西州提前实现脱贫的要求,**年全州农牧区低保标准以4000元/人/年执行,实行据实补差。截止目前,为全县405户、1113人已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的贫困户发放保障金共计 135.48万元。四是开展医疗救助扶贫。落实“一免七减”、医疗精准扶贫“十覆盖”措施及参保专项补助制度、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充分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全县贫困口1113人中,截止目前,发生医疗费用的为161人次、医疗总费用为55.42万元,总计报销39.07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为37.46万元、大病医疗保险报销1.61万元。报销金额占医药总费用的70.5%。共对我县212人次实现了医疗救助,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52.89万元。五是实施发展教育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子女就读的179名贫困学生,分别按照各类标准进行资助。六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扶贫。扎实开展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开展了枸杞采摘、驾照等培训50人次。积极协调联点帮扶企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截止目前,我县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84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031.5万元。其中转移贫困户71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1.97万元。另外,通过**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活动解决19名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七是实施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截止目前,县信用联社(主办行)授信贫困户88户,发放贫困户信用证,授信金额为106.7万元,占贫困户的21.73%;等外级评定317户,占贫困户的78.27%。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23户,贷款总额57.2万元。目前正在申请4900万元产业园项目贷款。八是爱老敬老救助扶贫。研究制定贫困人口中的鳏寡孤独老人集中托养、分散供养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县老年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公共服务作用,提供养老床位152张,已有6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入院颐养。并在柯柯镇东沙沟村成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有意愿的老年人集中照料。九是生态保护扶贫。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精神,有效地把公益林管护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新增190名贫困护林员岗位,目前对符合条件的75名已上岗,月工资2200元。十是文化惠民专项扶贫。扎实做好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工作,30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完工。十一是水利专项扶贫工作。截止目前,完成柯柯镇8个农业村提质增效饮水工程、铜普镇2个农业村提质增效饮水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州级审查已通过,批复已下达,但资金尚未下达。十二是通信扶贫工作。对住户比较集中、用户量较大的地方优先考虑建设,建设为全覆盖模式。对住户比较分散、居住程度低、距离现有基站较远的地区计划建设成薄覆盖。目前完成金子海基站的安装调测工作;新规划建设的成片新农村、农牧民安居点在完成移动4G网络覆盖的同时,推进百兆光网全覆盖的宽带接入。**年4G网络建设已完成设计会审,目前已开工,预计在8月底完工。十三是电子商务及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2015年3月,县人民政府和浙江招银公司签订了电子商务战略合作协议,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我县生产经营茶卡羊、藜麦、枸杞、昆仑翠等特色产品的10家企业已入驻电商园区,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为我县枸杞注册“**红”商标。截止目前,入驻企业共实现销售额3400余万元,其中茶卡羊销售量29吨,销售额2700万元;枸杞99吨,销售额700万元。通过电子商务产业园,在茶卡镇、柯柯镇、铜普镇筹建电子商务平台,为农牧民群众开通销售特色农牧产品的渠道。十四是电力扶贫工作。为加快实施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工作,县电力公司已经制定详细的电力扶贫专项方案,海西州供电公司对该项目的评审工作已完成,现已上报至**省电力公司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中。十五是科教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和途径,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对科技扶贫的全过程做到精准服务和科学化管理,实现科技扶贫的网络化互联互通。目前,39名科技信息员已完成培训并初步实现信息录入工作。十六是交通扶贫专项工作。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下达**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美丽乡村)配套道路补助投资计划(第三批)的通知》(青交综规〔**〕194号)文件的要求,为我县铜普镇都兰河村下达高原美丽乡村配套道路补助资金30万元,修建15公里道路。待房屋建设完成后,进行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增加。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形成了以枸杞、茶卡羊、藜麦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但受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有一部分贫困村仍未培育形成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现有企业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弱。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部分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劳动技能,导致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三、意见建议

(一)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县人民政府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帮扶思路更宽,渠道更多。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枸杞采摘、驾驶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贫困对象劳动技能,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二)在提升创新工作水平上下功夫。县人民政府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吃透中央、省、州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增强运用政策和转化政策的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在扶贫机制上创新,在工作模式上探索,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强化扶贫工作责任,使精准扶贫脱贫各项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人民群众意愿。

(三)在扶贫资金管理上下功夫。县人民政府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透明度,认真落实公示公告制度,及时拨付资金,杜绝资金沉淀。同时,要自觉接受县人大常委会、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督。

(四)在巩固提升上下功夫。县人民政府要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确保今年年底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目标,在清零的基础上做好明年巩固提升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激励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见实效。

篇七

一、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1、人员配备:全州共有中央、省、州、县市共1069个单位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组建了963个工作组(中央4个,省直36个,州直77个,县市846个),选派了2669名干部进驻1200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2、建档立卡:目前全州基本完成“全国扶贫开发信息业务管理子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系统数734288人,其中未脱贫人口系统数500737人。今年,省对**八县市2015年扶贫成效实地检查,均为满分通过。

3、脱贫进度:2010年至2014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29%。2014至2015年两年间,全州共减少贫困人口23.092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51.1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4%。2016年省分任务为减贫人口117658人,目前已完成贫困人口脱贫形象进度73.17%。

4、摘帽规划:到2017年,全州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5万人以下,农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2%左右,吉首市摘掉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到2018年,花垣县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到2019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泸溪县、凤凰县、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腊尔山片区、吕洞山片区、红土壤片区、永龙界片区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全部消除,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073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5、资金安排:今年全州计划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5亿元,整合其它涉农资金30亿元以上。截止目前,全州扶贫部门已向上申报并落实到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4236亿元;全州8县市已安排精准脱贫预算经费15.0326亿元,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项目资金30.7114亿元。

二、精准扶贫推进的重点工作

1、特色产业扶贫。已完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18.33万亩,完成任务数的98.15%;出栏肉牛4.45万头、完成率47.09%,生猪65.83万头、完成率50.64%,山羊21.82万只、完成率45.46%,家禽出笼325.6万羽、完成率48.34%;发展稻田养鱼3.65万亩、完成率91.25%;建成万亩精品园11个,完成任务数的137.5%;贫困村建设百亩示范园980个,完成任务数的81.67%;上报项目立项审批金额57.8亿元,有35.3亿元可用于发展生产贷款。

2、易地搬迁扶贫。2016年,全州计划实施54个集中安置区(点)和7个分散安置点项目建设。集中安置区(点)计划安置建档立卡人口16131人,为年度建档立卡搬迁人数的65.5%。54个集中安置区(点)中,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12个,依托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的5个,依托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11个,依托中心集镇建设的7个。目前已有50个集中安置区(点)项目和7个分散安置点项目开工,开工率为93.4%。

3、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全州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完成10000户,目前已动工7438户,竣工2716户。

4、教育扶贫。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行15年免费教育,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按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特色实验高中每人每年2000元、一般普通高中每人每年1600元标准免除高中学杂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城乡低保户子女按学前、小学、中学、中职学段每生每年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进行生活补贴。对所有考取本科、专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分别一次性资助5000元、3000元以上。“雨露计划”初审通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000余人;安排特困学生补助资金4154万元,计划补助42217万人;安排项目资金286万元,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任务10522人;安排项目资金15万元,补贴劳务协作试点交通费2520人。

5、兜底保障扶贫。加强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和兜底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目前全州共有农村低保人口245093人,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9789.2万元;全州养老金发放人数38.5万人,养老金发放金额2.3亿元,社会化发放率100%。

6、医疗救助扶贫。全州有224.92万农村居民参合,平均参合率达97.3%,其中6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率达到75%以上,住院费用可报销比例84.38%。

7、扶贫小额信贷。目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4132户参加评级,参评率为97.74%,获得有效授信户143974户,有效授信率72.49%;授信金额为311716.4万元,累计投放小额贷款42165.29万元,其中今年新增贷款金额28925.23万元;已建立风险补偿金3600万元,为省定任务的50.7%。

8、转移就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27万人,累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21.1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省外就业为10.98万人(广东4市1.73万人),在省内就业为2.04万人(长株潭5330人),在州内就业为1.38万人,县内就业为6.76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55.3%,人均月收入达到2500元,带动6.3万户贫困家庭脱贫。

9、生态扶贫。全州8县市计划安排贫困人口3543人转为护林员,带动10595人脱贫。全州共落实生态护林员4906名,为年度任务的163.5%;带动16638人脱贫,为年度任务的184.8%。全州完成造林9.55万亩,带动4511人脱贫,分别为任务数的112.6%和106.9%;4个生态旅游休闲村建设完成投资2276万元,对接和带动74户贫困户和261人脱贫。

三、当前精准扶贫推进的难点工作

1、易地扶贫。因操作难度大,牵涉面广,用地审批复杂,投入精力不足等原因,易地搬迁项目推进很不平衡,整体进度偏缓慢。目前大多处于实施和开工阶段,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2、扶贫小额信贷。除参评率达到100%之外,授信率距省扶贫办要求相差12.31%,目前发放贷款数仅为省定任务的43.7%,应建风险补偿金为省定任务的50.7%。

3、村集体经济。大部分贫困村资源有限,基础很差,村级集体经济起步较晚,部分县市推进力度和措施不足,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困难。

4、龙头企业、合作社参扶。因机制设计不够科学,契约条款不够严谨,利益关联程度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合作社参扶力度不足,带动、纽带、平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5、社会扶贫力量。社会力量汇聚源于爱心,成于组织、动员,需要鼓励与激励,因为宣传不够,吆喝不足,策划和组织不力,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6、内生动力激发。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扶贫主体与脱贫主体关系纠结,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不强。

四、推进精准扶贫的特色做法

**精准扶贫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识别精准,帮扶精确,规划精心,管理精细。

1、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坚持“户主申请→投票评比→村级初审→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七道程序,全面完成了1200个贫困村73.1658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登记识别与建档立卡工作,并实施动态管理。

2、精确帮扶贫困对象。通过上门调研和对平台大数据分析,实现扶贫资源有效配置,分类帮扶,做到一家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确帮扶,精准脱贫。

3、精心规划扶贫策略。**制定了《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将扶贫工作概括到十个方面,细化到几百个事项,责任到各个具体单位,既具实操性,也有指标性,更具指导性,让工作组携手贫困户,像在超市购物般精挑细选脱贫项目与策略,精心从上到下。

4、精细管理扶贫队伍。坚持“领导联点、单位包村、干部挂户、队员驻村”的扶贫工作制,在全州1200个贫困村全部选派第一支书,同时制定了《湘西自治州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考核管理对象的层级和职能特点,瞄准全州精准脱贫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年度目标,划分四个类别设置考核管理指标任务,推动扶贫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五当前精准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精准扶贫是一份工作,一项事业,一个政治任务,也是另类经济活动,宏伟壮观,前所未有,要做好,需要信仰,更需要方法,需要积累经验,更需要检视不足。**精准扶贫推进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突出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1、特色产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全面开花,产业集中度不高;零敲碎打,产业规模化不足;埋头苦干,产业市场化不明;顺其自然,产业模式化不强等。产业开发是精准扶贫的先导,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基础,无产业,不扶贫,无产业,难脱贫,这是常识,也是共识。但产业发展有其原则和规律性,是必须坚持和遵循的,产业集中和聚焦才能做强,产业要有规模化才能做实,产业要有稳定、畅通的市场才能做大,产业要有模式化、可复制才能做久。在我们实地调研的几个村子,统一规划、专项投入的特色产业都在4个以上,聚焦性不强,集中度不高,在资金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都要做好、做稳、做大,其实很难。建议一个村集中发力做一到两个有基础、有市场前景的核心产业,做出规模,做成模式,做成品牌,做出影响力,甚至做到在一定区域内有定价权,稳定脱贫就有了保障。比如保靖黄金村将黄金茶做成了品牌,永顺松柏几个村将猕猴桃做成了集中连片,做出了规模和影响力,就是一个启发和榜样。

2、教育扶贫方面的问题。如果说产业扶贫是扶到点上,那么教育扶贫就是扶到根上。教育扶贫应该具有三大职能,一是帮读,对家庭困难学生,给钱让他们读得起书,上得了学;二是扶智,通过教育让贫困人口建立文化基础,提高他们的基本认知能力;三是扶职,即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其基本生产技能特别是职业生活技能,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靠技谋生,因技脱贫甚至致富。在教育扶贫中,扶职是最迫切的,是脱贫的及时雨,没有职业技能,就没有稳定的脱贫。对前两大职能,各扶贫点都尽力去做了,有的还做得很出彩,但在第三项职能上,却缺乏亮点。其实,在**“十大工程”中,专门规划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并列出了很多具体措施,关键在于落实,同时,需要各工作队高度重视,因地施策,专项实施。鉴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建议对扶职事项作出可量化的指标性管理和考核,明确规定职业培训的数量和比例。

3、扶贫均衡化问题。各扶贫点在扶贫进度上和成效上差异化明显,这主要是人力配备、资源配置、工作力度、各村具体情况不均衡造成的,但也不可否认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单位驻点扶贫,各单位的资源力千差万别,有钱的,投得多,无钱的,投得少;有权的,要得多,无权的,要得少。相同情况的村子,在扶贫整体资金投入上,相差在几倍甚至十倍以上,扶贫进度与成效必然相去甚远。解决此问题,有两点建议:一是混合编组,州市县单位混合,职能部门和非职能部门混合,大单位和小单位混合,共同组建工作组;二是在资金和项目配置方式上,主体部分,要改“跑”和“要”为“给”和“分”,这需要在制度上设计,更需要相关部门要主动掌握情况,合理调配。

4、非扶贫对象的扶持问题。在扶贫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两类人被忽略了,一类是非驻点扶贫村的贫困人员,一类是驻点扶贫村的非贫困人员。在全国大扶贫的潮流中,前者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后者则成了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为了体现扶贫的全面性,政策的合理性,建立更加科学、正确的导向性,应关注和帮扶到这两类人群。具体建议是,在驻点扶贫之外,可否考虑在全州成立几个扶贫机动组和致富指导组,前者专门负责对非驻点扶贫村贫困人员的扶贫,让扶贫无死角,后者专门司职对驻点扶贫村非贫困人员特别是临界人员进一步致富的指导和帮扶,防止返贫,或树立榜样。

六、对**精准扶贫的总体评述

**精准扶贫工作起步早,措施实,安排全,力度大,基本做到了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全覆盖,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发力、齐抓共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具体部署,树立国家观念、大局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积极进取,主动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州委政府提出了“两年攻坚,三年巩固,应兜尽兜,稳定脱贫”的“十六字”方针,规划了标本兼治的“十项工程”,设定了2017年全部脱贫的时间点,明确了提前两年达标脱贫的目标,体现了后发赶超的勇气,抢抓机遇的魄力,为民担当的情怀,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此次精准扶贫不同过往,组织空前,规模空前,力度空前,措施空前,成效也空前,是对贫困的一次大宣战,与落后的一次大告别,是对湘西面貌的一次大改变,对湘西历史的一次大翻越,是湘西民生进步、社会发展历程的一段精彩华章,气势宏大,震撼天地,温暖人心,鼓舞人民。

通过精准扶贫工程,**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一次大梳理、大检视、大思考,解决了一些积弱成疾甚至积重难返的问题,空前提高了广大农民与机关干部的亲密度,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度,为**彻底告别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关键性、战略性基础。

通过精准扶贫工作,**锻炼和培养了干部队伍,广大干部“三农”意识和民众情怀极大增强,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极大提高,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发展战略注入了活力和信心。

通过精准扶贫事业,**在穷山恶水之间找到了战天斗地的方法和方向,在青山绿水之间发现了全域旅游的美妙和美好,更加坚定了“绿色、文化、开放、和谐”发展理念,更加坚固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总愿景、总目标。

精准扶贫,让**精准前行。

篇八

为加快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如期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前一段时间,我们深入永昌县部分乡镇及贫困村、贫困户,实地调研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贫困人口2285户7300人,其中永昌县1579户5200人,金川区706户2100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永昌县沿祁连山浅山区7个乡镇 32 个村,15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在永昌县。经过前两年集中攻坚,2015年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1874户5900人(永昌县1168户3800人,金川区706户2100人),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28.6元(永昌县5626元,金川区8846.24元),永昌县达到“插花型贫困县”摘帽条件,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13个,2016年计划将剩余的411户1400人全部脱贫。目前,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户847人,其中:上年未脱贫163户545人、需要巩固提高89户302人;一般贫困户184户633人、低保户68户214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通过调研,在省上“1+17”及市上“1+9” 精准扶贫方案的统领下,各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倾心倾力谋划思路,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综合施策破解难题,重点在产业支撑、项目带动、资金支持、功能配套上精准发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基础工作扎实有力。通过开展全市精准扶贫大调研,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动态管理原则,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科学区分贫困类别,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规范建档立卡资料,提高了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深入实施“853”挂图作业,按照省市的统一标准要求,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设立了精准扶贫挂图作战室,制作了平台建设“八个准”、村级作战“五张图”和贫困农户“三本账”的脱贫攻坚“853”挂图,逐项明确了扶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既达到了阳光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的目的,又做到了各项工作任务一目了然、推进不拖延、落实见成效。

(二)大力培育富民多元产业,增收途径各具特色。各贫困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因地因村制宜确定脱贫致富思路,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元增收产业。一是特色高效产业带动脱贫。在浅山冷凉灌区重点连片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井河混灌区域重点连片发展日光温室,并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建成了以山头庄村、何家湾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基地和头坝村、西湾村肉羊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养殖基地,较好地实现了以产业连片开发带动区域贫困农户整体脱贫。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在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以毛家庄村、七坝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入”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模式,稳定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建设项目,改善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建成了金川东村、毛家庄村、永安村等以乡村客栈、农家乐和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景点,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惠农富农的新兴产业。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坚持把夯实农村基础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回应贫困群众需求,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村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维修渠道717公里,推广滴灌、管灌等先进节水技术2.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铺设农村道路152公里;新建集中居住点20个,改造农村危旧房3660户。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了焦家庄乡骊靬村104户、328人整村搬迁工作;编制完成《永昌县红光园艺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逐年对新城子、红山窑等乡镇的541户1832人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目前已向省财政厅上缴红光园艺场先期出让金1000万元,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四)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融资难题有效破解。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千方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创新融资扶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市、县财政出资3500万元,组建成立了永昌县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3408户贫困户担保发放贷款2.22亿元,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双联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市级财政贴息额度,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每户5万元标准提高到8万元,并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8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政府贴息小额信用贷款,共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350.7万元。二是整合资金扶持。统筹整合市级财政每年列支的双联、菜篮子、草食畜、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6600万元,打包重点投向永昌县,支持贫困乡村加快发展。同时,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2.04亿元,实施了涉及种养业、乡村道路、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贫项目200多个,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建立基金扶持。分层次建立了乡镇双联帮扶基金和村级双联救助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村项目建设和救助生活困难群众。目前,双联帮扶基金累计注资达到1194万元,实施双联强村富民项目52个,救助基金累计注资达到57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062户(次)。

(五)不断完善民生服务保障,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以满足贫困农民基本需求为落脚点,加大贫困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惠民工程,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新建包括贫困村在内的“一村一场”40个、“乡村舞台”51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个,其中投资180万元建成新型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6所,每个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落实运行经费3万元,并配备公益性服务岗位1个,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人均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29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月343元。

(六)健全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帮扶合力效应显著。实行了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驻村工作帮扶机制、联合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大的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全市有8466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0107户困难农户,1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年驻村帮扶,先后选派69名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协调45家非公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今年以来,全市联户干部累计进村入户48873人(次),解决群众急事、难事914件;开展义诊3896人(次),化解矛盾纠纷794起。

三、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随着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了实物和资金帮扶的实惠,但也助长了一部分人 “等、靠、要”

的思想,不愿参加致富技能培训,不敢创业发展产业,不想借助帮扶力量自我发展,一味靠政府接济,“扶不富的穷人”这一群体在各贫困村都有相当数量,“扶志”任务十分紧迫。

二是脱贫人口二次返贫现象不容忽视。经过帮扶和自我努力实现脱贫的人口,由于基础不够牢固,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出现因病、因灾、因学、因婚丧嫁娶等导致的再次返贫。

三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人口中留守老人、肢残智残、重大疾病患者等失能人口居多,脱贫难度较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因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这些人群的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如果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扶贫措施,难以实现脱贫目标。

四是贫困户贷款渠道不畅。承贷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过程中执行扶贫政策不到位,贫困户贷款被要求提供各种抵押和担保,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贷款困难。

五是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居住地需要同步整体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没有扶持政策,贫困村中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矛盾突出。目前,永昌县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农户有541户18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95户321人,占搬迁户数和人数的17.6%和17.5%。

六是精准帮扶的视野不够宽。一些帮扶单位在帮助贫困村发展方面,对路、水、电、房等群众看得见、能见效的硬件建设帮扶力度较大,但对如何发展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

四、对策建议

按照我市提出的“到2016年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确保贫困群众2018年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精准扶贫的重点是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要坚持把到村到户到人扶贫措施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把当前脱贫与长远致富统筹起来、把增加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把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有效帮扶统筹起来的“四个统筹”,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农民持续增收水平。稳定脱贫和加快致富,关键要靠富民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快 “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项目,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以日光温室、食用菌棚、肉羊舍饲养殖为主的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增收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等扶贫新业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扶贫对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门路渠道和长效机制,不断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根治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返贫问题。

二是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要教育培养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活自我发展内生动力。要统筹考虑健康、教育、技能等层面的长期治本措施,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最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脱贫和创业脱贫计划,要着力扶技扶智,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乡村旅游创业、农村电子务商等培训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掌握一项以上的就业技能。

三是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按照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构建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村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认真谋划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新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和改造整治,统筹抓好水、路、房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认真落实省上《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移民扶贫搬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金融支持的扶贫开发模式,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

四是着力提升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扶贫工程,加快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加快实施贫困乡镇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贫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抓好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纳入低保范围,实现政策性脱贫。建立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

五是着力破解农村发展融资难题。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建立贫困户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金机制,简化审批程序,确保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实现“8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抵押、无担保、全贴息”的贷款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缺资金、贷款难问题。加快推行农村房产权、林权、设施农牧业产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土地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健全完善扶贫开发担保融资机制。深化银政合作,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乡村延伸服务网点,设立“三农服务终端(便民服务点)”。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稳妥地扩大涉农信贷产品规模,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六是着力健全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让战斗堡垒“强”起来,让村“两委”成为引领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进一步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作用,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积极探索有利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着力打造新的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协调各项涉农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促进各类涉农资金之间的有效衔接。健全完善扶贫开发与贫困监测制度,及时掌握贫困动态,认真落实帮扶到户要求。完善扶贫资金投入监管机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跟踪监督,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确保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真正用到实处。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九

一、全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基本情况

我州八县(市)都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重点县,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认真落实中央、省上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落实“六个精准”、“七个一批”和“1+17”方案,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脱贫攻坚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成立了督查指导组,进行包县指导。各县(市)组建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领导小组、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等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派出扶贫工作队1150个,选派干部5104名,进村入户全力帮扶。州、县(市)、乡镇、村、工作队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全面落实“853”挂图作业,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贫困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产业扶贫有了新成果,教育扶贫有序推进,社会帮扶形成合力。2016年,经县市初验、州级抽查、省级评估核定,实现稳定脱贫15834户、近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贫困发生率由18.86%下降到14.93%,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全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2016年全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5.69亿元,比上年增加1.41亿元,增幅达32.8%,组织实施各类项目300多个,受益农户2.3万户、11.35万人,同时整合各类资金46.59亿元,着力解决水、电、路、房等难点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实施13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搬迁人口4781户、2.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9万人;完成26个贫困村的农网改造任务,560个贫困村已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786户;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127.8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工程273.61公里,100%的建制村、70%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11万户、5.3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县整合、筹集各类资金10.6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异地搬迁、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变化大。永靖县通过“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模式,近3年累计为一万余户贫困户每户落实1万元的扶持资金,此做法得到了国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肯定,也得到了贫困户的称赞,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产业扶贫带动,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为了确保贫困群众稳定持久脱贫,各县(市)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抓手,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培育了一批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强化技能培训,劳务输转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渠道。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解决就业、促进增收的主导产业,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劳务协作为纽带,基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加强考核奖励机制,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全州劳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6年全州技能培训6.46万人,劳务输转50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6亿元,占全州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畜牧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全州把实施草食畜牧养殖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来抓,围绕牛羊产业发展这个重点,精心谋划、强化措施、使草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州规模养殖户达到4.1万户,畜牧养殖总量达到862.3万(头)只,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7%。康乐县肉牛养殖量突破20万头,出栏8万多头,完成畜牧业增加值2.28亿元。东乡县做好“羊文章”,把养羊作为支柱产业常抓不懈,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只,通过“种养加”结合,拉伸了产业链条,实施了“东乡手抓走出去”工程,共发展清真餐饮实体店1630家,带动群众就业2.7万多人。

种植业持续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动明显。2016年全州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64.45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村427个,贫困户5.28万户,完成蔬菜播种面积2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6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8万亩,新增优质林果15万亩。永靖县的有机蔬菜、**市的花卉、**县的花椒和现代农业、和政县的啤特果、康乐县的中药材、积石山县的蛋皮核桃等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互联网+”行动,电子商务成为新业态。目前八县(市)建成乡级电商服务站5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76个。广河县注重电商与皮革、毛纺、服装、清真食品等传统商贸和贫困户个体加工深度融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2016年全县网上交易额达到7428万元,同比增长56%,安排了230多名贫困妇女在电商加工点务工。

旅游产业加速壮大,旅游扶贫成为新亮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2016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8亿元。和政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工程,成功举办了首届梨花旅游节、油菜花旅游节、鲁冰花观赏休闲乡村游等活动,2016年接待游客2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5亿元,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推进金融扶贫,群众脱贫的动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00多亿元,其中: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4.69亿元,为10.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发放率100%;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1078个,已发放借款16.45亿元,惠及农户14.2万户;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6.33亿元,惠及农户3.88万户;发放妇小贷9.89亿元,惠及农户2.43万户。金融扶贫贷款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环节,调动了贫困户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有效解决了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四)加强教育扶贫,群众脱贫的内力明显提升

我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免除课本、学杂、保教各类资金过亿元,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有效调动了贫困子女上学的积极性。2016年,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0.0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12%,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5.24、7.12、5.12个百分点。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5年。共投入资金3.3亿元,有序实施了改薄项目;加快了农村幼儿园建设,2016年新增幼儿园282所,投入资金1.99亿元,实现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通过免、补、贷的方式共资助学生17.51万人。所有资助项目均覆盖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切实保障了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实现脱贫、改变命运增添了希望和信心。

(五)开展社会帮扶,脱贫攻坚的合力明显提升

全州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逐步形成了群众当主力、政府给推力、社会聚合力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2016年,7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帮扶的资金达4228万元,帮助引进资金521.37万元,实施了17个帮扶项目;厦门市共落实援助资金4721万元,实施协作项目24项;宗教界、临商乡贤等社会各界捐助资金4000多万元。通过一系列社会帮扶措施的落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了活力,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脱贫帮扶的强大合力。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州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欠账大,贫困村面貌改善任务重。全州尚有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的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很大,远低于全州水平,村社道路还没有实现硬化,群众行路难问题突出,贫困户D级危房较多,仍有个别山区村的群众吃不上稳定、清洁的自来水,村容村貌还比较差,脱贫攻坚的难度大、成本高。

(二)智力扶贫重视不够,贫困群众教育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州县市对控辍保学工作的长期性重视不够,通过抓教育促扶贫的理念和认识上还有差距,导致农村适龄儿童失辍学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着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的现象,尤其是贫困家庭越穷越不愿让孩子上学。山区贫困家庭中大学生、高中生比较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全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低1.07年。这是我州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部分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习惯性接受“输血”扶贫。

(三)健康扶贫落实力度小,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条件差,缺设备、缺人才,尤其是缺乏专业人才,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加之分级诊疗的实施,群众患大病转院难、治疗期限长、报销比例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方病、慢性病在我州农村发病率较高,贫困群众看病负担很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群体占有较大比重。健康扶贫工程的各项政策还没有落细落实,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群众脱贫。

(四)产业培育层次低,群众稳定脱贫后劲不足。富民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劳务技能培训尚未覆盖所有贫困群众,大部分群众缺文化、少技能,从事苦力劳动的较多,收入低而不稳,无法稳定就业,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五)扶贫措施的精准度不够,工作实效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个别地方工作基础不够扎实,仍然存在动态管理不够及时、贫困户进退识别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对致贫返贫的基础数据不清楚,州县乡村层层汇报存在因病、因学、因灾、因婚致贫返贫的问题,相关数据尚不清楚,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急于求成的问题。

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是着力解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我州山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远落后于川塬地区,是今后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州县两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这些地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筹集、整合资金,聚焦薄弱环节,集中进行攻坚,持续加大对边远山区的投入,重点解决贫困村的水、电、路等问题,通村通社公路全部完成硬化,进一步改善供水设施,保障自来水的常年稳定供给。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使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提振群众脱贫信心,增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是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问题。在基本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要重点下功夫解决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问题。要坚持扶贫先扶智,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继续加大控掇保学力度,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我州边远山区的贫困村人口大部分在1000人左右,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幼儿园建设更为迫切。在逐步实现2000人和1500人村幼儿园全覆盖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边远山区村幼儿园建设力度,使每一个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加大边远山区小学和初中连读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提质发展,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按照“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的要求,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大病保险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精准的支付政策,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针对精准扶贫户中的特困家庭,州县出台相关政策,由政府出资参加医疗保险。稳步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年内彻底消除1.7万户D级危房,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三是着力解决群众收入不稳定持续性不强的问题。要继续突出产业扶贫,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持续用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合理选择农业规模经营、经济林木、养殖、商贸、旅游、家庭手工等生产方式,支持发展布鞋、刺绣等家门口的产业,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或务工增收,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和受益面。盯紧打造百亿产业目标,全方位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强化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全覆盖,培养一批有技能、有闯劲、头脑活、肯吃苦的劳务大军,坚持有组织输转和鼓励引导就近就业相结合,使更多贫困群众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落实稳定增收的渠道,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四是着力解决扶贫措施不稳定数据不真实的问题。要保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各相关行业部门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都要突出精准,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切实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提高精准度和有效性。强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防止急于求成,避免“数据造假”和“被脱贫”、“假脱贫”问题的出现。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逐步消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五是着力总结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的示范引领,认真总结各县市近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现场观摩、互相交流等形式向全州进行推广,推动互相借鉴、互比共促。主要总结推广**市“以德扶贫”、东乡县布楞沟、毛沟整流域连片脱贫攻坚,**县达沙村以党建带扶贫,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集中脱贫攻坚,永靖县群众“点菜掌勺”、政府“配菜买单”,

广河县借助互联网+的电商扶贫、和政县旅游扶贫、积石山县“村民知情大会”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我州清真餐饮的优势,继续加大扶持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加快全州脱贫攻坚进程。

篇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省委提出,努力消除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对贫困人口脱贫工作进行视察核查,全面核查、彻底摸清全市贫困人口脱贫情况,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依据。2016年又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郑荣胜副主任和农工委负责人带队,分别赴**,深入多个欠发达乡镇村,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就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听取了市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一、近年来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党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要求扶贫,持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一)把精准扶贫开发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集中力量、集成资源、集聚优势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把精准扶贫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作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以更高标准、更准定位、更实举措、更有效载体,一手抓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一手抓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围绕美丽乡村、美丽**建设,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先后实施了“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联乡结村”活动等计划,突出低收入农户增收重点,加快清洁能源项目推进,加大下山集聚工作力度,完善帮扶工作机制,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多举并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二)把促进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任务精准发力。2016年,**市开展了低收入农户和扶贫重点村调查认定工作,按照7600元(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的标准,确定低收入农户113319户、人口275871人,比上轮分别增加5.6万户和14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9%左右。西部五县市低收入农户101704户、人口数246893人,分别占总户数89.7%和总人口的89.5%;市级“联乡结村”38个联系乡镇低收入农户59676户、人口153929人,分别占全市低收入农户和人口的53%和56%。省定扶贫标准下的低收入农户数、人口数分别为51731户(占全部低收入农户的52.6%)、118600人(占全部低收入人口数的55.8%,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4%左右)。新确定扶贫重点村150个。

根据排摸情况,实行逐一登记、落实到人,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对症下药,打好产业开发、下山搬迁、教育卫生救助、金融帮扶、培训就业等组合拳,开拓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推动低收入群众融入发展进程。各部门各系统制定了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好加强项目扶贫、推进土地流转、扶持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培训等增收组合拳,在资金、物资、技术上向低收入农户倾斜。

(三)把产业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力度加大。贫困农村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环境,村干部和低收入群众产业发展的愿望强烈,杭黄高铁、临金高速等西部交通的大提升(许多重点村地处沿线)等,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市确立了150个扶贫重点村,出台了《**市低收入农户增收扶持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联乡结村等有力抓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精选优质项目,加大产业培育,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共实施帮扶项目1523个,其中市级帮扶项目444个,县级帮扶项目1079个。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资金直接补助到户。

(四)把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精准扶贫的托底政策不断完善。市政府把最低生活保障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纳入民生保障的重要考核指标,完善农村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医疗、社会救助等各项保障。一是提高了“低保”标准,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二是加大了救助力度,对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对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造成生活困难家庭进行了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五)党政主导的全社会精准扶贫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各级政府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联乡结村活动等,广泛整合多方面资源开展精准扶贫。特别是联乡结村活动成为我市帮扶工作的主抓手、主平台。全市各地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深入实施“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扶贫行动,引导和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二、近年来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各地各部门坚持治标与治本、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并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贫困人员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创造了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

(一)专项资金大幅提高。市级扶贫专项资金从上年的35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每个帮扶乡镇的帮扶资金从60万元增加到80万元。

(二)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在巩固上年底“消除4600”成果基础上,重点对人均5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加强了增收力度。到2016年底,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可达11000元以上,增幅在16%以上,到2017年底,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三)联结帮扶面不断扩大。2016年,共有657个部门、1828家企业、60所学校参与联乡结村活动,结对145个乡镇、1910个村。民营企业主、浙商和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扶贫救助行动,在合力扶贫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低保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增收渠道有效拓宽。一是光伏扶贫项目。2015年以来,实施了农村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扶贫项目,采取政府投资、企业运作、村级受益方式,村集体收益稳定。二是来料加工项目。共投入1200万元发展来料加工,带动全市低收入农户13245人,人均增收7016元。三是依托经营主体带动。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较有效的经营主体形式)、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整合资源,依托经营主体开展统防统治、托管托销等服务,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发展规模化特色产业,如中草药、高端水果、高山蔬菜种植等。四是“互联网+”订单产业。依托较为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农产品种养殖、土特产开发等发展订单产业,如桐庐县安厨电子商务公司向峩山乡定制黄金粽,2016年端午节卖掉了10万只,销售额近50万元。五是民宿等新型产业。全市150个重点村有30%左右的闲置土地和25%左右的闲置房屋,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景区化打造,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利用闲置房屋、土地发展民宿(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养老养生等新型产业。

三、当前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好、措施实、成效大,产业扶贫、下山脱贫、社会保障等全面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特点的精准扶贫路子,为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精准扶贫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但低收入农户增收仍然任重道远,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市委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精准扶贫工作从政策层面和实际操作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地方、部门对扶贫政策精神学得不深、吃得不透,缺乏主动思考、超前谋划的意识。特别是**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相对全省甚至全国而言,我市扶贫工作基础好,低收入群众的绝对收入总体较高,工作中存在着松懈思想。有的地方扶贫的精准度还不够高,一般性措施多,到村到户的针对性措施少;有的地方扶贫工作被动,上面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创新意识不强,脱离实际,一些工作没有做到点子上,欠发达农村的发展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农村低收入群体增长基础还不巩固。

(二)精准帮扶、动态监控还须加强。贫困现象具有动态性、不平衡性,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精准统计,动态监控,区别对待。如有的低收入户原先生活条件比较好,因为家里的男性劳动力因病、因残、因祸等丧失劳动能力,女性劳动力要照顾家人,无法外出工作,家庭基本无收入,导致贫困;有的因学致贫户,等孩子毕业工作后,基本上就能摆脱贫困。这些情况,乡镇(街道)、村社应及时掌握,动态管理。另外,贫困统计口径还不是很科学。目前是从收入角度来统计,有的因病致贫家庭,他们的收入可能超过贫困线,但其医药支出可能超过收入,实际上还是贫困户。还有将农户自产自用的蔬菜、粮食计入,特别是养一头猪算2000元左右,直接拉高了农户收入。

(三)老弱病残人群众多导致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加大。一是因病因残较多。全市低收入农户113319户,有68633户因病致贫,占低收入农户数的61%,有28301户因残致贫,占低收入农户的25%,病残人员家庭制约他们增收脱贫。二是子女就学家庭暂陷困境。有子女上学的低收入农户约占总户数10%。大部分低收入农户无力负担孩子上学费用,许多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只好贷款、借债,这些家庭因此陷入贫困的境地。三是缺少劳动能力。有33111户缺少劳动能力,占总户数的29%;劳动年龄段以外的人口90432人,占总人数的33%;劳动年龄段以内有劳动能力的115650人,无劳动能力的69789人,占总数25%。特别是老年人寡居、独居,生活相对比较困难。四是文化低、致富渠道窄。在275871低收入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33044人,占12%;初中、小学学历167979人,占61%;文盲、半文盲67958人,占25%。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只能从事一些传统的农业产业,就业的范围狭窄,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影响他们增收脱贫。

(四)农村产业发展迟缓造成低收入农户增收缺乏产业支撑。全市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山区偏远乡镇、村,交通、信息闭塞,所在乡镇、村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多年来,偏远农村产业缺乏长期规划,零打碎敲,不成气候,不上档次规模,造成产业碎片化,小散乱现象明显,再加上城乡资源投入的落差,导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创业发展的环境落差,致使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留守人员不是老人,就是小孩。产业发展迟缓的农村使得本来弱势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脱贫更加艰难。

(五)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一些偏远地区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惠顾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缺乏,而大部分低收入农户就集中在这些偏远地区,往往是村贫与户贫相互交织。如富阳常安镇杏梅坞村,是一个高山村,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也好,但缺少基础设施的配套,一直制约村里农家乐的发展。又如富阳万市镇何家村,与边上几里路之隔的彭村差距很大,与相邻的临安农家乐搞得热热闹闹的山村相比,何家村的农户显然有点缺乏底气。村民希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让他们也像一些中心村和精品村一样受到政府的关爱。

(六)精准扶贫政策机制落实不到位影响面上工作开展。帮扶工作机制活力减弱,现行的以联乡结村活动为主平台的帮扶机制已连续运作了10年,出现了效果减弱,办法不多,工作倦怠等情况,后续帮扶工作容易出现动力不足、力度不够、筹资困难等诸多问题。有些现行政策落地较难,县乡两级扶贫工作人员普遍不够,有些项目进展比较缓慢,如今年开展的13个农村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到目前为止,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建成。有些现行政策由于规定过细,县乡自主权不足,基层反映操作复杂,不能很好落地,削弱了政策作用的发挥。帮扶资金使用管理不够快捷,造成部分资金滞留“沉睡”,有关政策落不了地。

四、做好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既要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短板,又要补齐欠发达农村加快发展的短板,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在基础建设上再发力,在产业发展上再聚焦,在资源整合上再优化。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落实责任要求,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仗。各级政府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像抓“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任务一样,抓精准扶贫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摆上工作重要位置,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责任状,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要建立领导挂钩联系欠发达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组织保障。要健全扶贫工作考核机制,营造全社会扶贫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加大联乡结村工作力度,按照“精干、高效、可持续”原则,组建新的帮扶集团,对市级帮扶集团牵头领导、牵头单位、成员单位进行全面调整。适当减少帮扶乡镇数量,优化帮扶结构组成,改善结对帮扶方式,改进帮扶工作办法,激发帮扶工作活力,更好发挥帮扶机制的作用。

(二)持续动态监控,完善发现机制,适时调整贫困农户划定标准。鉴于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建立4600以下低收入农户的发现机制,农户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情形致贫的,及时报告、及时核实、及时解决、及时消除。定期对低收入农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分类建档,掌握日常变化情况,定时完善低收入农户的详细信息,设立帮扶信息库,建立一户一档,通过数据平台分析原因、因户施策、精准扶贫。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使更多的贫困边缘户得到帮扶。

(三)分类研究对策、强化托底保障,加大对因病因残致贫等群体救助力度。因病、因残致贫等支出型贫困占我市低收入人群比重大,也是我市脱贫攻坚的难点。要深化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市人力社保、民政、农办、卫计委、教育、住房建设、残联等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全市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成因,进一步建立健康扶贫机制和支出型贫困救助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方式,提高这些群体的医疗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并与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着力减轻因病、因残致贫等困难群体负担。同时,市政府要对残疾学生全面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以体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爱。

(四)注重因地制宜、强化产业支撑,不断提高低收入农户产业增收能力。各级政府要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在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科技扶贫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优势和特色,依托绿水青山以及良好互联网经济生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光伏等新兴业态。要创新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项目,探索符合农村群众增收的产业发展渠道。当前,要积极发展参股投资帮扶项目、来料加工帮扶项目、订单产销帮扶项目、产业基地帮扶项目、物业租赁帮扶项目、金融贷款帮扶项目、技能培训帮扶项目,加强项目扶贫的管理,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产业和就业保障。要优化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项目运作方式,实行一项目一申报、一项目一审核、一项目一报销、一农户一证书、一农户一账户,真正把扶贫项目与农村群众发展需求对接,让农村群众真正得实惠。着力加大对这些地区交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工程提升,破解城镇集聚力不强和产业低小散的瓶颈。

(五)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要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和保险资金投入到扶贫事业。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建立重点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全市150个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列一个专项,同时,把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资金列入其中。主要用于对重点村村道、林道、生产设施、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和统防统治进行扶持,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坚持公共财政均等化原则,集成政策,集聚资金,财政资金向农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倾斜。市级财政资金要采用因素分配法管理,按各区、县(市)低收入农户数量、项目储备情况、县级配套资金、项目管理等各类因素切块至县级财政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按照因素分配法的要求,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制定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项目资金的享受对象、项目申报、实施具体要求和程序等。完善和落实县级专户报账制,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项目资金统一实行村报、镇审、县(市)报销的程序,具体可按照淳安县现有的扶贫资金管理操作模式实施,即可防止资金管理的漏洞,又便于项目的统一管理。鼓励工商资本投入扶贫重点村。凡是到扶贫重点村投资农业、民宿、养老等项目的,给予村集体一定的补助,专项用于产业配套。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整合扶贫资金,全面开展绩效评估,充分运用“互联网+”,提升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水平。

(六)加强力量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基层扶贫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县级和乡镇一线指挥部的力量,乡镇宜设立扶贫帮困专管员,以确保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监测机制,定期对低收入农户进行认定和统计监测,及时完善数据信息,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要加强项目管理培训指导,定期对县级及重点乡镇、村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探索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志愿者协会和慈善组织等各类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和农村社区管理工作。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村的资源、资产等要素“活起来”,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破解乡村整治后的后续管护等方面资金不足问题,努力实现“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提高自治能力和水平。

篇十一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作要求,聚焦“1234”标准,通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等一系列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末全县建档立卡的73个贫困村有10个村成功出列,17508名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县尚有贫困村63个,未脱贫人口44346人。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成立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县委县政府、成员单位、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包村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六位一体”的立体式脱贫工作格局。精准对接扶贫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了扶贫项目管理办法、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光伏扶贫项目和资产收益管理办法、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扶贫工厂建设方案等制度性文件,确保政策向扶贫倾斜、资源向扶贫汇聚、队伍向扶贫集中。

(二)精准识别找准对象。采取“五问六看两查”的方式,通过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头看”、“再回头看”活动,按照“七个禁止”的要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核查,推动我县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由比较精准迈向更加精准。

(三)制定规划夯实基础。坚持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施“五个一批”,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立足村情户情、地域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劳力”和“大户+贫困农户”等帮扶模式,光伏扶贫、扶贫产业园、乡村旅游等扶贫项目形成一定规模,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四)结对帮扶全面覆盖。开展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对认亲行动,按照“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通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落实处级干部帮扶10户、科级干部帮扶5户、一般人员帮扶1户措施,明确包保单位和帮扶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对全县63 个贫困村、10个出列村以及221个非贫困村所有贫困户,实现帮扶人员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贫困人口识别存在短板。去年以来,我县相继开展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核查月”和“再提升”等活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贫困村识别工作一开始甚至“回头看”期间,未受到镇村干部的足够重视,没有严格按照贫困识别“两该两不该”和“七禁止”原则进行操作,以致贫困人口数据进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后无法更改,造成精准扶贫工作将错就错的被动局面。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情关系拉入贫困。一些村干部为了平衡各种关系,或者为了换届选举能够顺利当选等原因,违反“两该两不该”,把不该进来的弄了进来,应该出去的没有及时退出。二是人为分户制造贫困。由于前期上报贫困人口基数被国家认定,为了凑够系统中贫困人口数据,将一些整体经济基础较好,但家中体弱多病的老人从家庭户口中分离出去,人为制造贫困人口,使有限的扶贫资金不能命中靶心。三是方便救医照顾贫困。如有的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收入也较稳定,但家中成员患了重病,虽然其家庭生活未到达贫困标准,但为了使其就医方便,享受更多新农合、大病救助优惠政策,也将其列入帮扶行列。四是利益诱人争当贫困。由于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贫困户在就医、就学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以及无偿获得帮扶资金等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以贫为荣,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

2、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不高。行业扶贫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到位,对健康脱贫宣传不全面,不深入,一些贫困户对“351”和“180”政策了解不够,不知道大病救助,导致措施落地难,执行不到位;教育资助项目没有完全落实,“雨露计划”没有惠及所有贫困大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实率更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覆盖面小,申请难度大。

3、扶贫项目短缺效益不佳。一是到户项目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效益不够明显。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前农村小而散的养羊、养猪传统养殖模式逐渐被淘汰。在选择扶贫项目时,一些村苦于没有项目,只得把这些项目重新拾起,不管贫困户有无养殖能力和养殖技术,以及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拾到蓝中都是菜。二是产业精准扶贫力度不够大、难度大、见效慢。产业发展项目相对较少,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占比低,产业类型单一,发展模式单调,一些项目缺乏有效的组织带动、技术指导和金融参与,没有形成规模,增收效果不明显。合作社的作用大多也形同虚设,没有引导贫困户和市场有效对待,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和信息支撑,产品卖难问题依然突出。如一些地方种植的黑麦、幸福菇等项目,实际效益与传统农作物收益相差无几甚至本利无归。三是“户贷企用”实施不规范。如冯庙镇某企业由于融资困难,在与村签订合同时,不顾市场经济规律,承诺的回报比高利贷的利益还高,势必造成合同无法履行及扶贫资金流失的风险。四是实施的项目对村级集体经济贡献率较低。除光伏扶贫外,大部分项目为到户中小项目,仅限于贫困户增收,对村级集体经济几乎没有贡献,影响贫困村如期出列。

4、精神脱贫宣传亟待加强。一是部分贫困人口受文化条件和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高,依赖性较强,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甚至好逸恶劳,不讲究家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此显示贫困,争取更多扶贫资金。二是由于各项扶贫政策优厚,尤其是在医疗保障方面,贫困户看病个人自负比例极低,对一些处在贫困边缘甚至经济较好的家庭产生极大诱惑力,产生攀比心理和不满情绪,报怨村干部,引发不稳定因素,分散了基层干部扶贫精力。三是部分贫困户子女尽管经济较好,但不愿履行赡养义务,认为只要父母列入贫困人口行列,衣食住行甚至生老病死国家都会托管。这种现象,极易造成非贫困户心理不平衡,也违反国家法律,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驻村结对帮扶需要加力。一是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不够扎实,帮扶措施单一,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工作当作民政救助工作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米面粮油,热衷于浅层次扶贫,不能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深层次的帮扶活动。二是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没有按规定吃住在村,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宽,创新意识不强,致富点子不多,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6、各种报表分散扶贫精力。在调研中,镇村干部和各级扶贫人员对各类扶贫资料表格的反复填报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认为几乎所有扶贫工作都集中在表格数据上,且种类繁多、大同小异。一些单位包户干部每次大小多台车辆,浩浩荡荡进村,只为填写几张表格,教会贫困户如何应对上级检查。镇村两级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验收,无法集中精力研究帮扶措施,开展有效帮扶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做实精准识别。一是要吃透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目的要求再宣传、再动员,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按照“七禁止”的标准,结合贫困户的家庭存款以及购买商品房、自住房标准、机动车信息和实际生活状况等,进一步核实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对确定的每一个贫困人口,由村主要干部、包片干部和单位包保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实行责任倒查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对于一些不符合贫困条件但已经上报国办系统无法更改的实事,建议重新分类备注,已经实施的项目继续实施,其他奖励性的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扶贫措施不再享受,确保有限扶贫资金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

2、实施精准项目,确保增收脱贫。一是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再次认真分析每个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细化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增收脱贫。二是继续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长效脱贫。三是统筹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整合资金重点用于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重点扶贫项目投入,集中财政资源保障脱贫攻坚。四是因地制宜,建设扶贫工厂,大力支持当地草根企业的发展壮大,帮助企业实现扩张升级,将扶贫工厂开在家门口,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五是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力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项目

跟着市场走,因户施策,精选项目,确保信贷资金能贷能还,实现小额扶贫贷款贫困户全覆盖。

3、开展精神扶贫,树立脱贫信心。要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乡村为载体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勤劳致富,通过树典型、指路子、重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鼓励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4、强化帮扶责任,做实发展文章。切实增强结对帮扶干部责任,细化结对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为贫困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取得扎实成效。同时,要简化帮扶工作各类报表和数据录入,让帮扶干部从“数字脱贫”中解脱出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入群众之中,走上田间地头,走进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道路。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贫困、扶贫、发展、问题、项目、村民、政策、脱贫,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范文网参考手机移动版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范文参考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范文参考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TOP100范文
范文参考网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cw.cn#live.cn (注#改为@) QQ:970873901
范文参考网 | WAP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投稿指南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Copyright fw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