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参考网
范文参考网 > 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 > 如何做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文章八篇
范文搜索

如何做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文章八篇

发布时间:2018-09-30 编辑整理:调研报告 来源:范文参考网 手机版

  本页是范文参考网最新发布的《如何做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文章八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www.fwwang.cn]。

如何做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文章八篇

下面是范文参考网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如何做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文章八篇,请您参阅!如您需要符合您实际要求的,那么您可以点击网页两侧的QQ:XXX-XXX-XXXX和在线客服,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哦!

篇一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推进好扶贫工作,需要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做到扶贫部署尊重群众、扶贫举措问计群众、扶贫实施依靠群众、扶贫成果惠及群众,充分汲取群众的不竭智慧,才能凝聚群众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强大力量,才能让“政策、机遇”这股春风,吹绿贫困地区的致富树,借“产业、科技”这块新砖,铺通贫困地区的小康路。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做农村工作不仅要了解村情民意,还要了解国家的相关“三农”政策,否则就难以得到干部群众的信任,工作也就难以开展。因此,加强驻村扶贫干部的培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5月上旬,市委组织开展全市扶贫工作队员示范培训学习,为驻村扶贫干部提供了农村工作知识和工作经验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家较为系统的懂得了驻村扶贫干部到底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让大家掌握了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具体政策部署,驻村扶贫工作业务,为广大驻村扶贫干部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个人简历驻村扶贫干部不能摆架子,不能让架子成为与群众之间的障碍,要始终做到有爱心、诚心、耐心。

驻村扶贫干部要有爱心。要怀有爱民之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特别是对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孤儿等贫

困弱势群体,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等工作,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驻村扶贫干部要有诚心,群众才会真诚地对待你、支持你。工作中,要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群众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驻村扶贫干部要有耐心。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一些政策往往会不够理解、不够透彻或理解有偏差,从而导致少数群众不支持,甚至抵触,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驻村扶贫干部,在宣传有关政策过程中、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思想做通,工作做好为止。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处理好与村“两委”的关系。心得体会要处理和协调好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关系,搞好团结,不能搞帮派。驻村扶贫干部就像是一支润滑剂,在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之间不能偏听或偏帮一方,这在许多农村是有先例的。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两委”干部不团结,就没有凝聚力,就发动不了群众,就干不成工作。搞好团结,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各司其职,民主决策,按原则办事,自然消除了工作上的不必要冲突。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这是取得群众信赖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打折扣地贯彻到农村,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村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村里申报落实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扶贫帮困,为本村寻找发展出路,积极汇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驻村扶贫干部要做群众的知心人,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保护他们的最大权益,始终以让群众满意来要求自己。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掌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虽说做农村工作,要扑下身子,多干事少浮夸,讲求默默奉献,但驻村扶贫干部还是要掌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好吃懒做,但也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事事包揽。

一是指导而不领导。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工作实际,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和助手,帮助村干部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

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二是到位而不越位。要按照扶贫工作队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做好工作,帮助村“两委”理清农村发展思路、确定扶贫工作重点,不做超越职权范围内的事。

三是参与而不干预。驻村扶贫干部既要当好民情民意的调查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组织建设的督导员,全方位地参与农村基层建设,同时要把握好度,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村“两委”,多做沟通、协商的工作,以自己的真心和诚意赢得村“两委”和群众的信赖。

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驻村扶贫干部在村里开展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很多工作最终还是要依靠村干部、全体党员、全村群众来组织开展和实施,而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村“两委”干部。

例如,召开会议要依靠他们去召集,上项目要依靠他们去实施,开展活动要依靠他们去组织等等。依靠村干部开展工作,要对他们信任、支持和尊重。当然,依靠不是依赖。驻村扶贫干部肩负着党委政府的重托,驻村期间要加强村级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在依靠他们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任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战斗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对党负责和为民尽责统一起来,把坚持大政方针和通达村情民意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心声统一起来,竭力珍惜民力,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把扶贫工作做成真正为民、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篇二

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2年底工作总结,习总书记深入河北省阜平县专题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指出:扶贫开发工作是战略性工作,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力度,打攻坚战、持久战。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给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极大鼓舞。我们搞扶贫工作的同志应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首先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把乡镇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做出成效。

提高认识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

习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深入领会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奔小康建设。

(一)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政治性。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热门思想汇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不能仅仅关注中高收入群体,不能仅仅盯住居民收入的平均数,同时应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尽快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战略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从巴东清太坪镇的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贫困人口规模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现在,全镇尚有贫困户7523户,扶贫人口19585人,占全镇农村户籍人口的47%。占农户的53%,只有这部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三)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基础性。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贫困欠发达地区不是包袱,要给予政策,赋予观念,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把欠发达地区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很大,蕴藏着扩大内需的巨大空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消费需求来讲,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就越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加了,能够有力地扩大消费需求。就投资需求来讲,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等欠账较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四)扶贫开发工作具有群众性,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习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众工作,是提升各级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大举措。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既需要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深厚感情传递给贫困群众,又需要尊重群众意愿、走群众路线,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五)扶贫开发工作具有艰巨性。自八十年代初国家设立了扶贫开发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解决了农民温饱。范文参考网但离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要求还相差很远,所以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任务艰巨且繁重。

加强领导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

党委政府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是乡镇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一环。乡镇扶贫开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加强领导是关键,具体要做到五要:

一是要建立健全乡镇扶贫工作机构,它是抓好扶贫工作的基础。新时期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时限相当紧迫,所以要设立专门的扶贫办公室,安排一至二名年富力强有事业心的干部从事乡镇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和稳定乡镇扶贫干部队伍,他是抓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扶贫干部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确保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没有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会干事能干事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十分困难,特别是乡镇扶贫干部队伍,承担着这一历史重任。还有的干部,党委明确了他从事扶贫工作,认为扶贫工作量大面广事多,不肯干;甚至还有许多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在本来乡镇扶贫工作人少事多的情况下,还把仅有的一名扶贫干部用于包村,从而导致扶贫干部力不从心,使扶贫开发统计报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等有关材料不能按时上报,因而影响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要提高乡镇扶贫干部的自身素质,范文内容地图他是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因素。因此乡镇扶贫干部自身工作能力强弱,对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扶贫干部必须加强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的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州、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同时还应加大对乡镇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组织扶贫干部参加省、州、县举办的扶贫干部中、短期培训班学习,适当时期还可组织扶贫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经验,从而提高乡镇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强力推进扶贫工作进程。

四是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他是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的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就抓得很好,抓出了成效,农民得到了实惠。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在即,乡镇党委应把那些业务精、工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干部调整充实到扶贫开发干部队伍中来,从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确保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

五是要创新激励机制,它是完成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措施。面对新时期繁重而艰巨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大扶贫的观念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党委、政府应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范文写作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重,乡镇应把扶贫开发工作、减贫摘帽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扶贫部门具体抓的工作责任机制。

扎实工作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

在一个乡镇作为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同志来讲,应认真学习扶贫纲要,掌握其精神实质以及**省农村扶贫工作条例、党和国家的扶贫方针、政策,结合乡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坚定信心,只有坚定信心,黄土变成金。找准路子,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路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清思路,科学规划、找准突破口。从清太坪镇的实际情况看,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乡镇扶贫开发工作。

(一)着力抓好产业发展。要在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短期增收、长效致富的目标基础上,根据每一户的特点、意向,发展符合实际的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在集镇周边的可以种植蔬菜,饲养鸡、羊等,向集镇销售;气候适宜的可以发展葡萄、柑橘等水果以及药材种植。并在巩固抓好以银杏、魔芋、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带动贫困户持续发展。巩固现已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果。

(二)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抓好扶贫工作的重要载体,争取更多更好的扶贫项目落户清太坪。并不断强化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项目投资的科学统筹和整体调度,充分发挥项目的应有效益。充分发挥行业的、专项的、社会的扶贫积极性,搞好社会扶贫工作大合唱。

(三)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房、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以通畅工程为主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确保各村公路硬化率达60%以上,公路通组率达100%,公路入户率达95%以上。继续抓好安全饮水和农网改造工程,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做好危房改造及扶贫搬迁工作,改善扶贫户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力抓好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按照**省扶贫办六个管理办法,着力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雨露计划、扶贫互助社、贷款贴息及小额项目等工作,抓好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按照“产业第一,能力之上,基础先行,社会进步,脱贫到户”的思路,把整村推进工作和专项扶贫政策到户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重点贫困村为平台,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和扶持特色致富产业,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为重点,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贫困村经济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

(五)着力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一是真正把情况搞清楚,了解人民群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所思所盼。二是扎实地把村级班子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堡垒,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践证明,村级党组织班子战斗力强的扶贫开发工作相对做的好一些,班子战斗力弱工作相对做的差一些。三是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真正的扶贫效益。四是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搞好社会扶贫大合唱。五是对扶贫开发项目实行精准化管理、科学管理。六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人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变为自觉行动。

总之,乡镇扶贫开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搞好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坚强有力的领导,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乡镇扶贫开发工作是会卓有成效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大有希望。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为了更好的了解所在乡镇的情况。周末,跟随着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队长的步伐,在村主任的带领下,一路驱车,走访农户,了解情况。为了能看到最真实的信息,我们没有提前通知农户,都是随机调研。在路途中既看到了一幢幢美丽的屋舍,也看到了东倒西歪的房屋;既看到了干劲十足的村民,也见到了“啃老族”式的懒人;既看到了村组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队长不断询问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当我们踏入一家房屋东倒西歪但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的农户家了解情况时,队长先对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表示同情,同时也认真的和他们一起探讨今后发展的路子。他说:“现在我的派出单位很重视扶贫工作,每年都会下拨资金到挂钩扶贫点,但因为前期摸底工作做得不足、对挂钩扶贫点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很多资金没有用在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对此,引发了我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摸实情。现在有的地方存在基层干部爱面子,不想给上级领导看到村组发展不好的方面,领导一下乡,就专门带着领导去基础设施好,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去考察。这样的方式虽然让领导看到了农村发展可喜可贺的方面,却苦了真正贫困的百姓。作为下乡了解农村发展情况的领导要确确实实的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实实在在的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作为基层干部,面子问题虽然重要,但老百姓的“肚子”问题更加重要。上级领导下乡走访时,要客观公正的反映当地实际情况,让领导看到成绩,也让领导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恳请领导提出好的建议意见,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扶思想。人有思想活着就有意义,有正能量的思想,生活就充满无限希望。现在农村在产业方面存在有田地不想做产业,别人富了自己眼红,不愿放手去干的情况;在美丽家园建设方面存在房屋美化亮化之后不想管理、不想打扫的情况;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孩子只要学会简单的算术,会认钱就好的情况;在医疗方面存在舍不得花钱,小病拖成大病,最终不是省钱而是花得更厉害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源是思想出了问题,作为挂钩扶贫单位不能只顾着给扶贫点拨款,要联合基层干部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群众真正的富起来。

三、扶产业。产业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作为基层干部还是上级领导,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后,要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不能看着别人发展什么产业赚钱就跟风发展。作为挂钩扶贫单位也不能将自己单位的想法照本宣科的搬到挂够扶贫点,要结合挂钩联系点实际,配合基层做大做强产业。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但如果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会加快实现我们中国梦之群众富裕梦的实现步伐。

篇四

扶贫工作已步入最后阶段,如何高效有力做好脱贫工作最后冲刺是我们每一位挂包干部的重要责任。扶贫工作不只是“扶”的问题,更应该是扶心扶志及方法的问题。

一是要让贫困户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他们知道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党和政府能牵挂着他们,挂包干部不辞幸劳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如何过上衣食丰足的生活、与他们交心谈心,这是史上少有的,让他们升起对党和政府感恩的心。全力配合扶贫大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家致富,早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二是要多与贫困户真诚地交心谈心多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帮扶者要以朴实真诚的心对待扶贫对象,不能因为被帮扶者的贫困而“另眼”相待,“高人一等”或不屑一顾,帮扶人态度要诚恳,要真诚对待每一户和每一个被帮扶对象,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多与他们交心谈心耐心开导、诚心说服,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使其首先从思想上脱贫。 

三是扶贫应先扶志,就是要改变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他们知道自古富裕的人家都自立根生,勤劳节俭而来的,不是坐享其成。脱贫能否成功关健还是贫困户自身。鼓励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发家致富增强脱贫内心动力,当贫困户是不光荣的,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只有靠自身努力发展,最终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四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要根据各贫困户的特点,找到适合各家发家致富的门路,不能搞一刀切。挂包干部应细心观察和询问各户的生活环境及他们的自身能力情况,因时因地因人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根据各家不同的情况做到“一户一策”、下实功出实招,才能见实效。

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并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提出“要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特别是2015年6月,在贵州座谈会上,对精准扶贫进行系统阐述,明确了“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等要求,发起了扶贫攻坚的总动员。对于基础条件比较薄弱不发达的**区来讲,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的放矢打一场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是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创造机会”的扶贫工作目标,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群众创业渠道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落脚点,大力开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社会帮扶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开发进程,全区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底,全区精准识别出贫困村141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40%;贫困户8934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4.5%;贫困人口30079人,占农业人口的12.6%。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0%下降到2015年的12.6%。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面临着新挑战。一是扶贫标准更高。扶贫标准从2011年的2300元提高到2015年的2968元,幅度提高较大,贫困人口相对增加不少。按照新标准测算,我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1434户3972人,1000-2000元的有1561户5284人,人均纯收入在2000-2968元的有5939户20823人。二是扶贫难度更大。全区37万亩耕地中浅山1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2%;脑山1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8.7%。通过多年扶贫开发,目前仍有14个乡镇231个村43825人(141个贫困村中126个村,占总贫困村的90%)分布在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贫困程度较深,减贫压力更大。三是扶贫任务更重。新时期扶贫开发除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要求外,又增加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内容,实现整体脱贫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四是收入差距拉大。虽然贫困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但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目前,全区141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88元,低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782元,仅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7%。

三、有效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总体要求,我区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合力推进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使新阶段扶贫开发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全面发展。

(一)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扩大贫困地区就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区生态种养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扶贫更多停留在“输血”阶段。鼓励和引导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因地制宜编制好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契机,逐步归集村级集体面积,规范土地流转,选准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实到位。通过财政贴息贷款、以奖代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为有实际脱贫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对象提供金融支持。力争2016-2019年累计扶持3228户11342人。

(二)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在群众自愿基础上,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难以发展的8113户3051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43户7361人、非建档立卡户5970户23149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加大搬迁后贫困群众就业、就学、社保、生产等跟踪服务力度,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扎实推进低保兜底。目前,全区因年老、疾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434户3972人。对这些贫困户,将在救济救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行兜底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上级转移支付、整合专项资金等方式,分类施策、区别对待,逐步解决。到2019年确保这些贫困对象的保障水平达到或超过脱贫线。同时,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四)有效实施医疗救助。实施贫困人口就医“一减七免”和医疗精准扶贫“四优先、十覆盖”政策,切实发挥医疗救助保障作用,逐步将贫困户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参合率和报销比例,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五)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利用国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管护补偿资金,建立公开透明的管护员机制,将本地区部分符合管护条件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积极争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政策的扶贫作用。同时,依托本地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等生态脱贫措施,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六)推行劳动力素质提升。整合就业、扶贫、农牧等部门培训资金,为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劳动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到2019年底,确保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

(七)努力实施旅游产业。依托**等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贫困户参与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实体店、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创业项目中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鼓励观光园、采摘园提质升级,扩大生产和增加旅游服务项目,增加贫困户就业机会,使美了山川富了民成为现实。

(八)充分发挥金融力量。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在原有金融扶贫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贷款模式,打通金融扶贫绿色通道。按照1:10比例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用扶持政策激励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对借款户予以贷款贴息,为农事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企农“双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提高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促进扶贫信贷持续健康发展。

(九)加大基础设施力度。以区“十三五”规划为基础,以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强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开辟出口路、对接大交通,确保到2019年所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强水源地和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争到2019年贫困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加快村落民居改造提升步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

篇六

年来,中央一直把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来抓,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系列扶贫惠农政策,形成了产业扶贫、雨露计划、小额扶贫贷款等多项措施并举,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互支持的大扶贫格局,加大了扶贫到户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在边远山区,扶贫效果仍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是综合症,边远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容易使人致贫,并且大大增加了扶贫难度。

边远山区贫困户居住的区域,往往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这些贫困人口往往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贫困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贫困户多数是纯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即使靠外力帮扶暂时脱贫,一遇等自然灾害,收入立即大幅下降,容易迅速返贫。

在贫困农户生活的区域范围内,往往伴随着公共资源配置的匮乏:一是医疗设施落后,缺乏医疗技术人员,因病致贫现象普遍;二是教育资源落后,教育致贫现象依然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只免了学杂费,依然要承担一定的其他费用;高中阶段每人每年开支约在2万元左右,与上大学的负担差别不大。贫困家庭极易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怪圈。

边远山区交通、饮水、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到户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耗资大,资金投入筹措难;农户多为分散居住,山地多,良田少,土地瘠薄,分散不连片,并且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建成统一布局扶贫的产业难;针对边远山区农村的政策性投入多为短期性,且非常有限。

在人文方面,受条件限制,边远山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一些人出现了心理失衡,一些人依赖性严重,有“等、靠、要”的思想,视吃救济、拿低保为理所当然,还有一些人甚至有“均贫富”思想,滋生了仇富、仇官、仇基层组织心理,给扶贫工作增加了困扰和阻力。

二、缺乏针对山区某一特定区域的战略性整体扶贫思路和措施。

大扶贫要求国土、交通、水利、林业、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围绕重点贫困村建设,叠加政策,整合资金,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的特点,倾斜投入,共同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饮水、用能、建房、增收等实际问题,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但因组织协调、行业政策规定、部门利益等原因,各自为政呈现出常态化,政策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真正实现专业扶贫与行业扶贫的有机结合,对一个贫困区域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的整体扶贫思路,缺乏帮助群众永久性彻底脱困的根本性措施。

三、扶贫造血功能不强,贫困户脱贫后容易快速返贫

当前扶贫基本是行政命令式,由政府指定对口联系单位、确定扶贫时间、地点,根本不考虑扶贫联系单位的资源、资金情况是否有能力解决被帮扶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扶贫联系单位往往是被动扶贫,存在盲目性、短期性,最后往往是给帮扶贫困户几千元或帮扶贫困村几万元了事,既不能为贫困人口输血,更无法建立有效造血机制,即使暂时脱贫,也容易返贫。

根据边远山区贫困农户的这些情况,我认为要实现边远山区贫困农户 “两不愁”“三保障”,应着力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高效的扶贫到户保障和协调机制

政府要统筹一切扶贫资源,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扶贫到户组织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和强化扶贫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责任,并监督落实。要健全扶贫组织机制,延伸工作触角,各单位、各乡镇、村有专抓扶贫到户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扶贫工作的基层联络人员,同时也是扶贫工作人员,确保扶贫工作高效运转。

县、乡、村三级扶贫攻坚网络建设完善好了,有利于模准被帮扶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集中有限的扶贫资金、人员,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各种拦路虎。

二、做好对口帮扶和持续帮扶,杜绝走过场做样子

扶贫不驻村,扶贫不入户,情况摸脑壳,年节到了,送点票子,拍个照,做做样子,是前些年部分扶贫工作的写照。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象,除了提高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应在对口帮扶和持续帮扶上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根据贫困人口的地理环境、致贫原因等具体,选择资源和资金上确有能力的帮扶单位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切实号准脉搏,因地因户制宜,制定方案,攻坚克难,一举成功;

二是对帮扶情况登记造册,应持续帮扶,不得半途而废。要加强责任心,对帮扶工作成效要进行动态监测,每年都要完成既定扶贫目标,逐年解决扶贫帮困工作中的难题。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确保三年内贫困户逐步脱贫。

三、加大对山区散居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造血机制的支持力度

对贫困户的直接扶持,应以扶持发展种养加为主。

资金扶持上建议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中的财政扶贫资金应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收益按照7.5:2.5分红,即贫困农户占75%的分红,新型农业组织占25%的分红。

二是加强小额到户贴息贷款工作,增加小额到户贴息资金和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的额度,做到具有针对性,程序简便,可操作性强。贫困户往往因为底子薄,担心还不起贷款,不敢借贷,政府金融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贫困农户。基层组织和对口扶贫单位应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耐心做好工作,鼓励贷款,发展生产,帮助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

三是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生产与销售,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以贫困农户为主体,以扶贫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要素为构架,以贫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组织有一定生产规模,把该生产区域建成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这类生产基地要立足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尊重贫困农民意愿,因势利导:

一要把适业农户集约起来规划生产区域,投入生产资金,建设优势产业生产基地;

二要依托以扶贫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户,建设新型产业生产基地;组织科技人员、专家教授与生产基地、示范户、专业户、生产户挂钩服务,积极为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良种、良法,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指导贫困农户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三要支持发展产业协会。立足互惠互利,把基地农户吸收到协会中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集约起来进入市场,形成市场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部署、管理安排、技术指导、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协会会员搞好服务。

四是在扶持资金到户途径上,要打造阳光扶持平台。建议全面实行公示制度和“一卡通”,在县、乡、村三级公示后,实行一卡通直接到户,即最方便、最有效,又透明、阳光,减少猜忌,有利于团结和谐。

四、把国务院“雨露计划”认真落到实处

根据就近就地,分散办班,短期为主,分类指导,精选项目,无偿培训原则,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主,增强实用性。贫困户参训应减免讲课费、资料费等一切费用,并补助贫困户误工生活费。对于“两后生”,政府应着重帮助解决学生的在校生活费和毕业后就业、创业方面无力承担的费用。

五、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在落实扶贫各项政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些人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目前审计单位已经发现一些职业学校,以普高生冒充职高生领取“雨露计划”补助,或者既收取了学生学费,同时又领取了“雨露计划”补助;更有一些胆大包天的民办职业学校以50元至100元的价格,通过亲朋好友、村组干部或直接到集市收集身份、户口资料,套取补助;在移地搬迁扶贫、贫困户补助、低保户审定过程中,同样发现一些职能部门干部、村组干部利用职权谋取利益,或索取财物,影响非常恶劣。对此,政府有关监管机关应高度重视,对这些蛀虫,应严厉查处,坚决打击,使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六、扶贫先扶智,要将经济扶贫与人文教化扶贫一起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边远山区贫困的人口中,占比最大的是那些思想文化落后的人。这些人除了文化素质低、缺乏知识、缺乏技术外,更多地是表现在思想狭隘和愚昧。扶贫与扶智,治穷与治愚,同等重要。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不应忽视人文领域的扶贫。

边远山区人文领域扶贫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研究了解山区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满足山区贫困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推动贫困村文化事业建设发展;

二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作用,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互帮互助,营造文明习俗,为脱贫攻坚集聚精神力量;

四是有条件的山区要通过扶持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造就 “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扶贫局面,或创建非遗传承基地,或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山村;

五是积极在边远贫困山区发展党员,扶持党员家庭快速脱贫,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更快改变该区域的面貌。

通过以上这些扶贫措施,在改善村民经济生活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经济生活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领域的脱贫,使边远贫困山区最终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篇七

习近平在**考察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繁荣昌盛局面。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待少数民族的脱贫攻坚工作。下面,我就以**近年来少数民族聚居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为例,谈谈自己对基层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讲话要求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帮扶民族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脱贫致富产业,加快了少数民族精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目前,**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人均纯收入的较快提升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制约群众收入增长的诸多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仍然很低。要解决民族乡村农民增收慢、增收难的问题,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杜绝返贫风险,需要做到“四个着力”:

一要着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使少数民族在“两个共同”发展中持续增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确保少数民族脱贫村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返贫。基层民族工作者必须以“两个共同”为指导,深化“没有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科学、和谐发展;没有民族乡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的认识,围绕精准扶贫抓民族工作,抓好民族工作促精准脱贫,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五个和谐”创建工作,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畅通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经常性地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因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突出问题,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农村民族工作覆盖面,引导民族村“两委”班子加强村级民主管理,着力提高发展带富能力、凝聚群众能力和维护稳定能力,为民族村脱贫攻坚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要着力构建倾斜“加快少数民族发展”的投入机制,使少数民族群众在“多予”中持续增收。近年的实践证明,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贫困村的帮扶,极大地改善了民族村贫穷落后面貌。但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民族村发展生产致富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如果不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其自身发展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要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探索构建倾斜的资金投入机制。一要构建倾斜的财政投资机制。加大各级公共财政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的比重,使民族地区能够更多的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二要创建金融投资的倾斜机制。要研究制定倾斜民族乡村、精准扶贫的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快信贷业务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挖掘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完善农户个人信用档案记录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农户贷款授信面,因地制宜确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和期限,确保信贷资金与农户生产经营的合理需求。三要引导社会投资向民族乡村倾斜。民族工作部门要发挥优势,挖掘资源,凝聚力量,研究建立社会投资向民族乡村倾斜的政策措施,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社会捐资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民族村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新机制,加快民族村脱贫奔小康步伐。

三要着力构建更加管用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使少数民族群众在“少取”中持续增收。少取就是多予,减负就是增收。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激发和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积累,增强扩大再生产能力,走好以发展生产、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奔小康的路子。要重新审视县情民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制定构建少数民族乡村农业产业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具体管用的制度框架,使少数民族乡村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民族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各级政府应强化约束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脱贫攻坚政策“红利”,确保群众隐性负担不反弹、经营收入不抵消。

四要着力构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放活”中持续增收。实现群众持续增收不返贫,“多予”和“少取”是极为重要的,但“放活”更是发展和增收的内在动力。对于民族乡村而言,一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大力发展以种植中药材、马铃薯、紫花苜蓿和瓜菜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地块细碎化对壮大民族地区农业的束缚,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二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参照**焦村任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鼓励群众兴办中药材、设施育苗、畜牧养殖等领域的专业合作社,提高民族村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抱团发展,提高引领带动的能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借鉴左家川民族村已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确保农民增收尤其是贫困少数民族同胞收入持续增加,早日实现“小康梦”。  

篇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近年来,我县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要求和市委“136”发展战略,形成并坚持了“356”发展思路,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大打脱贫攻坚战。

我县牢记脱贫攻坚两原则,“以精字为基”,就是突出“精准识贫”,找准“穷户”,防止因识别不准带来系列社会问题。精准识贫是实现精准扶贫最基础、最关键的第一步,建立并严格执行精准识贫程序和工作方法,严格按照贫困标准,真实、准确的识别出扶贫对象,并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回头看,确保把最贫困的人口、最贫困的户识别出来。“以准字为要”,就是脱贫攻坚要找准“穷根”开“药方”。一方面,从宏观上找“穷根”,厘清发展难题,聚焦群众生活,从基础设施、自然条件、教育状况、自然灾害及政策实施等方面,积极探寻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找“穷根”,深入开展入户走访活动,摸清扶贫对象情况、搞实困难家底、找准致贫原因,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精准发力,将扶贫工作任务细化到人,将帮扶措施精准到人,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我县突出脱贫主题,攻坚步伐踏上新征程,坚持拿出绣花功夫,用足钉钉子精神,深入践行“五个五”工作法,围绕八大工程二十四项专项行动,叠加施策,靶向扶贫,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一)全方位推进易地搬迁。

我县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确立了易地搬迁工程“双十”目标,明确一期工程必须在今年10月底完工,二期工程必须在明年10月底完工,并具备搬迁入住条件。目前,一期工程3296户8030人的3170套7275间住房全部完成建设并分房入户,配套产业项目也已全部精准量化到户。二期工程均已开工,完成三通一平,现已全面停工。通过大力推动,我县易地扶贫搬迁一期工程进度上半年在全市排名第一,并成功举办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议,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二)多产业落实到户扶贫。

我县围绕易地搬迁,打造扶贫产业园,扎实推进七大产业发展,做到传统产业扩规提质,新型产业风生水起,特色产业独具魅力。目前已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00万元、部门资金114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启动资金。

一是设施蔬菜产业。新建移动大棚893栋900亩、日光温室50栋100亩,惠及1000户2200口贫困人口,在扩大设施蔬菜规模的基础上,打好火山周边绿色功能农业品牌战略,努力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特色种植产业。发展黄花1100亩、干果经济林800亩、寒富苹果2500亩、中草药4000亩,带动2500户5200口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启动了1000吨马铃薯储藏窖,辐射4800多户贫困户。

三是特色养殖产业。力促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带动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助推1.5万户贫困户脱贫。

四是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打造古城镇光伏扶贫产业园,2016年60×100瓦集中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已于5月底并网发电,惠及1200户2700口贫困人口。2017年51×100瓦集中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已完成征地和地上附着物清理工作。同时,加快同煤热电联产、沈阳佳晔能源生物质有机肥及生物质天然气、下深井风电、阿特斯二期光伏发电、200兆瓦光伏产业扶贫及正峰涧安置点屋顶分散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

五是康养旅游产业。抓住大张高铁在我县设站机遇打造高铁小镇,依托白登河发展康养生态旅游、全民体育,项目建成后可吸纳2000多人就业,促进脱贫。目前大同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已投资2亿元用于前期工作,其中完成用地储备7000亩。我县举办杏花文化旅游节,推动全域旅游,期间吸收游人13.4万人,带动消费收入1286万元,促进主会场守口堡村村民增收87.4万元,引进项目6个,签约协议金额16.13亿元。

六是生态富民产业。全县2.6万亩造林工程全部安排由25个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吸纳1922名贫困人口参与造林,新聘任96名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目前正在实施。推进盈一财富(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93亿元文冠果种植项目落地,带动9村1984户增收。

七是建设扶贫产业园。在县城南规划了占地2000亩的扶贫产业园区,已与紫晨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金岩集团就杏产品深加工仓贮、小杂粮深加工和矿泉水开发等达成建设意向。

(三)政策兜底保障专项扶贫。

整合教育、计生等各类资助资源,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资助力度,提高资助准确率,减轻贫困人员的负担。

一是健康扶贫行动。为所有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免除门诊费服务卡,在全县的医疗机构开通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并减免门诊挂号费和一般诊疗费,截至目前共减免门诊挂号费和一般诊疗费3589元,为17名贫困孕产妇累计免除住院分娩费用26286元,为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免除费用39411元;组建**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大病集中救治管理台账、慢病签约管理台账和重病兜底管理台账,实行动态追踪、上下转诊、分类救治。

二是教育扶贫行动。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资助、普通高中职中免学费助学金资助、“雨露计划”资助、高等教育助学等措施,为783名贫困家庭幼儿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为457名普通高中贫困生免除学费,为1144名贫困人口办理低保。截至目前,全县享受到资助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2480 人,其中幼儿424人,小学585人,初中707人,高中623人、职中141 人。

三是金融扶贫行动。通过创新“政府+银行+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四位一体模式,为符合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每户保底收益3000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42.25%,覆盖3876户9690人,共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1.9亿元,全市第一。其中18185万元投放到阳和国有资产有限公司,用于正大集团一期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为3637户小额贷款户分红1091.1万元。

四是就业扶贫行动。累计完成技能培训2469人。全县255个行政村开办了农民夜校,培训1086期3.26万人次。此外,全县3538名贫困学生享受了教育扶贫资助,1144口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对象,落实大病救助647人。

五是生态扶贫行动。选聘42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护林员,人均年工资6250元,带动854人实现稳定脱贫。成立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25个,吸纳2252户贫困户参与造林,户均增收1.08万元。对全县72个因“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生态修复。

六是社会兜底方面。针对无劳动能力、无脱贫能力的“两无”贫困户,分别以农村低保、五保、孤儿等途径实行政策性兜底,做到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共支出费用467.46万元,其中:医保报销233.6万元,大病保险报销149.26万元,民政救助36.8万元,县政府兜底47.8万元。

二、面临的风险隐患

(一)存在贫困边缘户现象,隐患较大。在精准识贫过程中,因部分群众生活水平略高于贫困线,不符合精准贫困户要求,未列入建档立卡范围,这类人群属于贫困边缘户。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住房、医疗、教育等优惠政策实施,贫困户生活质量提高,各方面明显得到改善,于此贫困边缘户生活状况依旧,没有享受政策照顾,仅靠种地收入改善生活难度较大,产生心理不平衡,靠个人致富意愿逐渐缺失,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甚至蔓延至小学生,因未领取教育补贴而产生心理失落,有了当贫困户光荣的错觉。

(二)出现以穷为荣现象,不愿脱贫。目前我国贫困标准主要以收入来衡量,被列为贫困户的农民,每年可以从政府多获得收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导致部分农民哭穷喊穷,不愿脱贫、不想脱贫、隐瞒收入,争着建档立卡当贫困户,渴望从上级部门获得更多的补助,而且越来越普遍与严重,扶贫变味,越扶越贫,越扶越扶不起来,甚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把争当贫困户、低保户当成一种荣耀,而没有被列为贫困户的人员到处上访告状,以穷为荣。

(三)产业扶贫方式雷同,暗藏风险。在选择脱贫产业时,有不少地方选择了养猪、养羊等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同时周边地区也将类似产业作为扶贫重点来抓,大搞相关产业,如此很容易出现产销脱节,产品滞销问题,从而导致亏本难赚。

(四)帮扶设施管理欠缺,难以接续。开展脱贫攻坚时,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公路修缮、光伏入村、设备进门等,在贫困村原本落后的条件下,大力改变之后,后续使用管理方面未充分做到有效且持续的管理、维护、保养等跟进,存在着荒废的可能性。

(五)老年家庭认定困难,有悖伦理。农村子女结婚后,通常会建立新家庭、另立户头、另建新房,独剩老人单立户头,住原有旧房。按照贫困识别标准,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家庭年收入水平都低于脱贫标准,靠从事简单生产和子女赡养为生,一旦成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能会造成子女不再给予赡养费,出现“道德风险”。

三、存在的难点堵点

(一)部分脱贫内生动力缺失。脱贫工作以政府强力推动、驻村工作队积极工作、第一书记扑在第一线为主,群众参与脱贫攻坚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觉得不努力也能活下去,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少,“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较难。精准扶贫脱贫就是要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脱贫户”,以农民年人均收入为标准,低于脱贫标准的为贫困人口。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是现金而非转账方式,基本不记录收入台账,只能测算政府给予各类转移收入、普惠政策以及群众种养收入,隐形收入、资产难以测算核实,而且有隐瞒实际收入行为,造成具体收支测算难以精准。

(三)产业扶持见效尚需时日。由于受贫困乡镇经济结构单一,区位优势不突出,吸引投资能力差,且扶贫产业受扶贫对象意愿和资金量限制,选择脱贫致富产业项目多为小产业,后劲不足,且大多无法突破种养行业,见效周期较长,短期内增收效果不明显,脱贫成效较弱。同时产业帮扶只针对贫困户,人群覆盖单一有限,资源少、环境差、没技术、缺劳力、就业难等内在问题依旧存在。

四、对策建议

(一)树立自强不息精神,杜绝等靠要的思想。制定脱贫攻坚宣传方案,挖掘和培养通过自我努力主动脱贫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明确“扶贫不是扶懒”“扶贫要精准,扶贫更要扶精神”的导向,用身边的自我脱贫故事说话,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扶志与扶智同步进行,运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形成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产业扶贫机制,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对象劳动技能和文化道德素养,真正从群众心底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加大保障覆盖人群,建立恰当保障机制。制定便于长期执行的规范性文件,提高贫困线标准,加大扶贫政策普惠面。针对贫困无劳动能力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致贫。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

(三)开展农民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遴选适用当地的品种和技术,开展易学易懂易用的技术培训,使贫困人口掌握一到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增加经济效益。

(四)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最基层做好市场调研,深入思考产业扶贫需要怎么扶,用心研究适合本村的扶贫模式,从群众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帮扶。创新帮扶方式,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着重考虑后续销售问题,合理布局区域间产业结构,培育差异化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避免同质竞争,解决难卖问题。加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引进能够带动贫困户的龙头企业,推动批发市场、经销商、大型超市与贫困县、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五)强化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加大政府帮扶设施管理力度,建立资产台账,明确产权归属,可以考虑在全部实现脱贫后,由所在乡镇或村委会委托管理基础设施资产,既防止资产流失,又能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扶贫、工作、群众、开发工作、贫困、干部、发展、农村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范文网参考手机移动版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范文参考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范文参考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TOP100范文
范文参考网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cw.cn#live.cn (注#改为@) QQ:970873901
范文参考网 | WAP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投稿指南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Copyright fw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