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参考网
范文参考网 > 报告总结 > 调查研究 > 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范文搜索

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发布时间:2017-11-17 编辑整理:调查报告 来源:范文参考网 手机版

  本页是范文参考网最新发布的《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范文参考网。


惠州农民党员队伍的现状
  最近,惠州市委组织部组成调查组,对本市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 “三偏”现象。据1999年底统计,全市共有农民党员39657人,其中56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11.9%;平均年龄为54岁,个别乡镇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8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五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仅占全市党员总数的32%,而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得更低了,仅为2.2%,远远低于全省3.95%的比例。“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范文TOP100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观看淫秽录像,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缴交公购粮、统筹款、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老一套,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思想汇报专题入股办企业怕砸锅,从事贩运怕上当,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某县有一个山区小村,有587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63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这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据一个欠发达的山区镇调查,全镇有17个村党支部,1980年至1999年20年,全镇共发展农民党员110名,平均每村每年发展党员0.3名;有2个村党支部连续3年没有发展1名党员,占村党支部12%;6个支部连续2年没有1人写入党,占35%;其中有2个支部,从1980年至今,尚未有人递交过入党,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就全市的情况看,农民要求入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范文写作有下滑的趋势。全市1999年申请入党的农民比1998年下降6.8%。这种要求入党人数减少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
  另外发展不太平衡,分布尤显不均。党员发展普遍存在城郊农村好于边远山区,强村好于弱村,在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几乎成了党员发展的“沼泽地”。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市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13879名,占35%,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三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范文参考网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胆小质弱和老幼妇女,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地方的党组织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相反,还动不动向农民乱摊派,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特别是一些

[1] [2] 下一页

范文网参考手机移动版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范文参考网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范文参考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TOP100范文
范文参考网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cw.cn#live.cn (注#改为@) QQ:970873901
范文参考网 | WAP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投稿指南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Copyright fw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